遗产数据库
隋炀帝陵
摘要: 隋炀帝陵 : 隋炀帝陵位于武功县武功镇西塬落杨村东 北400米处,南近沣河,北为开阔耕地,东邻罗 家堡,整个地势呈北高南低状。墓封土为圆丘 形,底径约25米,残高5米。另有一说:炀帝卒, 葬扬州雷塘,此墓系衣冠冢。隋炀帝陵隋炀帝,名杨广(569~618年),为隋文帝 杨坚之子,是隋代第二位皇帝,公元604~618年 在位。即位后营建东都洛阳,大兴土木,修建宫 殿和西苑,开掘 ...
隋炀帝陵 : 隋炀帝陵位于武功县武功镇西塬落杨村东 北400米处,南近沣河,北为开阔耕地,东邻罗 家堡,整个地势呈北高南低状。墓封土为圆丘 形,底径约25米,残高5米。另有一说:炀帝卒, 葬扬州雷塘,此墓系衣冠冢。
隋炀帝陵
隋炀帝,名杨广(569~618年),为隋文帝 杨坚之子,是隋代第二位皇帝,公元604~618年 在位。即位后营建东都洛阳,大兴土木,修建宫 殿和西苑,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每 项工程都迫使数十万至数百万人从事无偿劳役, 严重破坏了生产。再加之征敛肆虐,兵役繁重, 人民受到深重灾难。从大业七年 (611年)起各 地农民不断起义,隋朝随之土崩瓦解。据《隋书》 载: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南巡 中,被禁军将领司马戡和宇文化及缢死于江苏扬 州,大臣陈棱葬其于吴公台下。唐军平定江南之 后,又改葬于雷塘。唐朝统一中国以后,唐高祖 李渊令李世民于武德五年将其迁葬在武功西塬 上,使其能与其父隋文帝之陵遥遥相望。这其中 还留下了许多民间传说,《咸阳民间故事集成》 说: 当初,李世民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奉李渊 之命,把隋炀帝的陵迁到武功,他叫袁天罡给其 选了一个“头枕西北青山,脚登东南流水”的帝 王之穴,并在陵南列置了石人、石马、石碑等。 但到李世民当上皇帝重游隋炀帝陵时,奇怪地发 现这些石人、石马都列队站在陵北,便派部下打 听原由。对此,当地百姓说:当初在这里修杨陵, 兵马把守,老百姓不能到跟前看。等那天修陵的 人马撤离时,人们才看见在陵南有石人、石马、 石碑、石兽。不料,当天夜里只听得轰轰隆隆地 响彻云霄,好像天在摇,地在动,吓得人不敢出 来。第二天早晨声音消失,人们才发现陵南边的 石刻全都移到陵北边去了。对石刻南北移位的原 因,有的说,隋文帝能使唤动神鬼,不让隋炀帝 靠近他。有的说,这是天意,因为他生前干尽了 坏事,死后也不能让他面向太阳。
当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走在兵马阵前边 的敬德早溜到墓碑前。敬德本来就恨隋炀帝,再 一看,他死后还立了这么高大完整的一通青石 碑,不由怒火中烧,“嗖”地一下拔出挂在腰上 的宝剑,直朝石碑砍去。只听“��啷”一声,剑 刃入石,隋炀帝的青石墓碑上顿时留下一道斜长 的白瑕痕。从此,隋炀帝陵前的石碑就留下深深 的创痕。
至今,东西百里的咸阳塬上,埋着周秦汉唐 众多的帝王陵墓,只有隋炀帝与众不同,墓门和 石刻是向北的。每天,望不见东南方的日出,只 能沉浸在西天日落时苍茫的暮霭里。人们传说, 隋炀帝命该如此。
1300余年的历史变更,原来陵墓之景况早 已面目全非,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为其题书 的“隋炀帝陵”墓碑也被毁坏,陵园被垦为耕地, 墓冢严重剥蚀,仅余下一个不太起眼的圆丘形土 堆,可叹可悲。1957年5月31日,隋炀帝陵被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1984年聘设了专人保护,栽置界桩,树 立了保护标志碑。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 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墓冢周围外 延10米。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8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