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原子头遗址
原子头遗址位于陇县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 千河与其支流北河交汇地的黄土台塬东端的二级 台地上,台地下为原子头村。遗址三面临河,西 依台塬,处在一个三角地带。台塬蜿蜒,当地人 称为“青龙山”,与陇山一脉相通。遗址整体地 形西高东低,由陡斜转向平缓,从青龙山头的东 端起,下延至整个台地,普遍有新石器时代遗址 和汉唐等时期的墓葬分布。东西约600米,南北 约500多米,面积达30万平方米。
1990年12月,为配合“宝(鸡) 中 (卫)” 铁路工程的建设,有效地保护线路经过地区文物 古迹,宝鸡市考古工作队沿线路走向对陕西境内 的文物遗存进行初步的踏查,了解到铁路经过的 陇县、千阳及凤翔有10多个遗址和墓地,原子 头遗址就是这次调查发现的重要遗址之一。
1991年的3月份,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宝鸡 市考古工作队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铁路沿线已掌 握的有关文物点进行了复查,确认了17处遗址 和墓地需要配合工程进行清理发掘,最后确定了 堆积较厚、内涵丰富的千阳丰头、西沟、陇县原 子头遗址和店子墓地四处为重点发掘项目。
原子头遗址的具体发掘工作,由宝鸡市考 古工作队承担,陇县博物图书馆参与了整个发 掘。发掘区处于遗址中部偏东地带平缓的台地 上。发掘揭露面积3500平方米,加上对探方区 以外施工发现迹象的清理,共发掘面积3800多 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0座,陶窑3座, 新石器时代(包括前仰韶、仰韶、龙山时期)及 汉代灰坑126个,汉代窖穴1个,汉、唐等时期 的墓葬53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铁 器和金银器等各类文物1000多件。
原子头遗址的发掘,获得了极为丰富的古 文化遗存,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和许多重要历史时 期的遗迹遗物,为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处于中 原和西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的 陇县,及整个千水流域不同时期文化的面貌特 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原子头遗址发现了少量前仰韶时期的遗存, 主要遗物有钵、三足罐、平底罐以及罐形甑等。 陶器的胎质一般都比较薄,火候偏低,器物的陶 色主要是红色和红褐色。纹饰主要是细密的绳 纹,有些有交错,还有一些细小的附加堆纹、划 纹等。基本特征与北首岭下层类型的文化面貌最 为一致,应属于同类文化遗存。这里的发现,有 利于认识该类文化遗存分布范围和有关问题。
仰韶文化遗存在原 子头遗址发现得多,内 涵极为丰富,可以从文 化层堆积、遗迹的打破 叠压关系和遗物的型式 演变诸方面,区分为六 个发展阶段。

原子头遗址
原子头第一期仰韶 文化遗存的半球形圜底 钵,近底部常划有一圈 旋纹,圈内表面往往粗 涩,口沿外多有宽带状 黑彩绘。罐主要为方唇、 曲沿的大口直腹或鼓腹 罐,唇面上有旋纹及绳纹切压出的花边,腹饰旋 纹及绳纹。尖底瓶为较浅的杯形口。类似的陶器 在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西安半坡遗址早期、 宝鸡北首岭遗址中期和临潼姜寨遗址第一期均有 较多的发现,可以说明原子头第一期仰韶文化遗 存应归于半坡类型。
第二期仰韶文化遗存主要是居住的房址, 保存较好。房子形制基本清楚,都属于平面为方 形或长方形的中、小型半地穴式建筑。墙壁、地 面和灶坑的处理都比较讲究,往往有多道加工程 序。陶器主要有钵、盆、罐、尖底瓶、瓮、碗, 以及少量的器盖和器座。器物的形制、纹饰等多 具有史家类型的特点,说明原子头第二期遗存, 属于仰韶文化史家类型。
第三期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最为丰富,共 清理了23座房子,20个灰坑及1座小墓。本期 房子都是半地穴式建筑,不仅有面积在10平方 米左右的小型房子和约为20~30平方米的中型 房子,还发现了3座面积在80平方米左右的大 型建筑物。房子的平面也都是呈圆角方形或长 方形,通向室外的门道在一壁的中间位置,为斜 坡状或台阶式。房子的墙壁、地面以及灶坑结构 的处理方法和形式与前一期基本相同,大多比 较讲究,一般要经过3~4道加工程序。经加工 后的整个表层极为坚实,特别是那些大房子的 地面,更为坚硬牢固。本期陶器主要有钵、盆、 罐、尖底瓶、瓮、甑、尖底器以及少量的小口壶 等。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彩绘图案的特点,既有 史家类型风格,又与庙底沟类型有联系。类似的 遗存也见于渭水流域的王家阴洼、姜寨、北首 岭、吴家营,以及豫西的三里桥、晋西南的东庄 村等遗址。地层关系表明其在原子头遗址处于 史家和庙底沟类型之间,故我们认为本期文化 遗存应该是介于这两个类型的过渡遗存,与过 去发现的东庄村遗存一样,是史家类型向庙底 沟类型过渡的中间环节,应当将原子头第三期 为代表的遗存,看作仰韶文化一种新的类型。考 虑到其与陕、晋、豫交界地区的东庄村遗址的发 现略存差异,对这一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存,不宜 只称为一个类型,而应是两个,即“东庄村类型” 和“原子头类型”,分别代表东、西部地区。本 期遗存的发现和认识,是该遗址发掘的一个最 重要的收获。
原子头第四、五、六期遗存分别与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福临堡类型和西王村类型的文化特 点一致,地层上也反映了依次的早晚堆积关系, 与福临堡遗址的发现相同,证实仰韶文化的中晚 期确实经历了这三个发展阶段。原子头第六期还 发现了少量的变形鸟纹、波浪纹等黑彩图案,与 甘青地区石岭下类型的彩陶母题别无二致,应是 受到后者影响的产物。类似的发现在福临堡、王 家嘴等遗址内业已存在,证明了陇山两侧古代文 化的交流,有较广泛的范围。

第一期彩陶盆
原子头遗址从早到晚的六期遗存,基本涵 盖了仰韶文化整个发展时期,包括了该文化已被 命名的所有类型,即半坡、史家、原子头(含东 庄村)、庙底沟、福临堡、西王村(含半坡晚期) 六类。在此前所有已发掘的遗址中,从未出现 过。各期文化遗存间清楚的地层叠压打破关系, 使各类型所处的时间位置,在同一遗址中有明确 的体现,也是仰韶文化考古中的首次发现。这个 发现,对于全面认识仰韶文化的面貌特征、发展 规律,建立文化序列的标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和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
原子头遗址的少量龙山遗存,从文化特征 看应归于龙山时代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大范 畴。但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红陶为主,与包括案 板、浒西庄等遗址在内的庙底沟二期文化以灰陶 为主有较大的差别。关中西部庙底沟二期文化流 行红陶,在宝鸡等地过去的调查中已有反映,麟 游蔡家河遗址的发掘对这类文化遗存有了一个初 步的认识,已称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蔡家河类 型”。就文化特征和地域位置而言,原子头的这 类遗存归于该类型是比较适当的。
原子头的周文化遗存颇少,陶器中的高领 袋足鬲及高领罐,都是刘家文化的典型器物。联 裆鬲的口沿较宽,足尖较高,部分口沿外施绳 纹,折肩罐为主,红褐陶居多,有先周晚期文 化的特征。这两类陶鬲共存的现象,主要见于 武功郑家坡、扶风壹家堡、长安沣西等地先周 文化晚期的遗存中,因此,原子头发掘所获的 周文化遗存主要属于先周晚期。这里的发现,为 了解先周文化晚期在泾渭地区发展状况,提供 了新的信息。
该遗址发掘的汉、唐等时期墓葬,除了具有 相应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外,分别还有一 些地方特点,对于了解当地自汉以来的文化发展 状况,多有裨益。特别是唐墓发现的剪纸标本, 是我国现知的早期剪纸作品之一,也是迄今为 止,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唐至明代约一千多年中惟 一的剪纸作品,这为研究我国早期的剪纸艺术和 民间工艺史都提供了重要资料。还有唐墓出土银 饰片中的猎人形象,颇具欧罗巴人的特点和西域 古装的风格,为研究丝绸之路的走向,唐代中外 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原子头遗址发掘以后,引起了地方各级文 物保护部门的重视。2003年9月24日,陕西省 人民政府公布原子头遗址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为遗址东西350 米,南北400米,即东至村西断崖,西至崖边以 西350米的农田,南至崖边,北至无名小沟。建 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的四面外延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