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壹家堡遗址
壹家堡遗址位于扶风县城关乡四家堡壹家 堡西南150米的河北岸塬头上,西至寺头村及周 围,北距段家原村约80米,南临河,分布范围 东西700米,南北400米。遗址区断崖上有不少 灰坑,直径1~3米,深1~2.8米,内涵丰富。但 未见连续的文化层。扶风县博物馆曾对这个遗址 做过详细调查清理,出土了商文化风格的陶器和 铜器。1986年,北京大学曾在此发掘了146.25平 方米,不但找到了地层堆积,而且出土了不少陶 器,从而对认识这个遗址的商文化性质提供了丰 富可靠的资料。
壹家堡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客省庄二 期文化的房基、灰坑和其他遗物,尤以殷周时期 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较少。 陶色以红褐色和灰褐色为主,灰色次之,黑皮陶 相对较少。绳纹以麦粒状和条索状为主,并有少 量细线状绳纹。器类以折裆鬲最具特色,还有弧 裆鬲、假腹豆、折肩罐、溜肩盆、直腹盆等。属 商文化遗存,在商王盘庚和武丁之间。
第二期:陶器的陶质仍以夹砂为主,纹饰以 麦粒状和条索状绳纹为主,并有少量细绳纹。器 类以弧裆鬲、折肩罐、溜肩盆为主,尖裆鬲、假 腹豆比较少见。此期遗存被认为是周文化的前身 或称先周文化。相当于殷墟遗址第二期,年代上 限不早于商王武丁,下限不晚于商王祖甲。即 “郑家坡类型遗存”。
第三期:陶器夹砂陶略多于泥质陶。胎质厚 重。陶色以灰褐色为主,红褐色次之,纯灰色又 次之,黑皮陶相对增多。纹饰主要为绳纹,并有 一定数量的方格纹。器类以尖裆鬲最具特色,并 有数量大的折肩罐、绳纹豆,少量的弧纹鬲、溜 肩盆等。此期遗存被认为是戎狄文化系统的一部 分,即 “刘家类型遗存”。年代属于殷墟遗址第 三期左右,即商王廪辛至文丁时期。
第四期: 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 陶色以红褐色为主,灰褐色次之,纯灰色更少, 并有较多的黑皮陶。绳纹以排列规整的条索状绳 纹占绝大多数。麦粒状较少,无细线状绳纹。方 格纹除斜方格纹和格地乳钉纹外,新出现了重菱 纹、菱地乳钉纹等。器类以弧裆鬲占绝大多数, 尖裆鬲很少,折裆鬲已完全不见。此外还有圆肩 罐、折肩罐、折肩盆、三足瓮等器物。此期是典 型周文化的遗存。年代下限不晚于商王帝辛,为 殷墟第四期早期。
壹家堡遗址的重要地层关系对解决关中地 区殷商时期诸考古遗存彼此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 的证据,对了解扶风一带商文化同“郑家坡类型 遗存”和“刘家类型遗存”的更替及各自的发展 过程提供了地层证据。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壹家堡 遗址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 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南北200 米,东西300米。一般保护范围为重点保护区外 东西各200米,南北各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 一般保护区外延50米。

壹家堡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