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南郑县圣水镇马家嘴村,系明 代建筑。寺院背依巴山,面对汉江,古柏参天, 浓荫蔽空。
圣水寺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年洪水泛滥,世界一片 汪洋。东海龙王携五个龙子,悠哉悠哉游到汉 中,秦巴之间一时洪水滔天,百姓纷纷逃命他 去。一日,神箭手众恒,怒视洪水,乱箭射入, 恨不能杀尽孽龙,使百姓平安。忽然,天空飞过 一只大鹏,边飞边呱呱人语: 呱呱呱,黄金峡; 水入海,人安家。众恒听罢,心领神会,找着东 方卡山大石,率众历尽辛苦,打通黄金峡。洪水 东流入海,众恒射杀了龙王,活捉黑、白、乌、 黄、青五龙子,钉在巴山脚下,令它们掘泉洞, 打通地下海道,造福人民,立功赎罪。圣水寺内 五龙泉即源于此。
五龙凿通地下泉水虽为传说,但圣水寺内 的五眼泉水却是真实的存在。其色各异: 黑龙泉 色黑如漆,白龙泉色白如玉,乌龙泉乌澄鉴人, 黄龙泉金光闪烁,青龙泉清流见底。其味也各不 相同。经化验鉴定,各泉所含铁、硫、氮、钾、 碳、磷、钙等元素和微生物也不相同。其中,青 龙泉含有害物质较少,可食之。白龙泉次之。其 余各泉有害物质较多,均不能食。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泉灵则有圣,灵泉即 圣水。因则,群众在五龙泉附近修建了圣水寺。
圣水寺创建何时,已难考证。寺内一株古 桂,传为西汉萧何所植。据此,这里久负盛名已 有两千载。二山门石刻楹联 “稀有桂树两千载, 奇特名贵八瓣花。”将桂树的历史、特点表叙得 十分清楚。此桂树除了比一般桂树花瓣多一倍 外,还有一个奇特的特点是花期月余,先后怒放 四五次之多。引起国内外植物学家重视。而据 《南郑县志》记载,圣水寺建于明嘉靖年间 (1522~1566年)。
圣水寺昔日亭台楼阁古朴,殿堂巍峨壮观, 香火常年不断,钟鼓不绝于耳,背后的山巅上, 还建有凉亭阁。殿内的佛像,铜铁铸就,最重者 达7000余斤。可惜这些都在“文革” 中砸毁。
抗日战争时期,圣水寺作为黄埔军校教学 点,为反法西斯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培养了一大批 热血青年。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等国民党要员 和爱国将领或下榻于此,或为黄埔军校学生授课 训导,纵论天下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南郑县在圣水寺文物古建 保护中做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工作,搬迁了原来 设在寺内的圣水中学,争取款项维修了圣水寺的 大殿、山门以及厢房、围墙等。现文管所正在积 极筹资恢复二山门及东西两侧配殿,横跨大山门 前池塘的玉带桥,五色龙泉之上的琉璃亭等。经 附近群众与文物管理所的努力,圣水寺后山上已 经培育了83200余平方米的松树林,圣水寺东面 一条山沟及缓坡之上全部栽种了桃树。春来松青 桃花红,与平川金灿灿的油菜花相映,使圣水寺 如世外桃源,天上仙境一般。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圣水 寺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 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 东至东山亭,南至寺 后松林区南第一制高点,西至西山亭,北至操场 北沿。一般保护区为: 东至八一三厂煤厂东边河 沟,南至寺后松林区第二制高点,西至西山亭池 塘西沿,北至通往八一三厂公路北沿。建设控制 地带为: 东至八一三厂煤场东边河沟,南至寺后 松林区第二制高点,西至池塘西小路边,北至八 一三厂公路北沿。

山 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