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预告
中国考古学历史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来自: 世界考古 |
发布时间:2022-8-22 10:24 |
查看: 1427 | 发布者: gogoyy |
摘要: 时间: 2022年8月22-24日地点: 牛津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会议)语言:英文、中文组织者: 安可(Anke Hein, 牛津大学)、蓝诗玲(Julia Lovell, 伦敦大学)指导委员会: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傅罗文(Rowan Flad, 哈佛大学)、叶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我们目前正处于中国考古学的黄
时间: 2022年8月22-24日
地点: 牛津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会议)
语言:英文、中文
组织者: 安可(Anke Hein, 牛津大学)、蓝诗玲(Julia Lovell, 伦敦大学)指导委员会: 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傅罗文(Rowan Flad, 哈佛大学)、叶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我们目前正处于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近期中国和国际媒体对三星堆等考古新发现都进行了大量宣传 。国际学术期刊关于中国考古研究的论文也逐年增加。不过这些英文文献只占了中国考古研究的一小部分。专家圈之外的外国人对中国考古的历史和进程知之甚少。中国目前正在投入大量时间、资本和媒体报道来庆祝中国考古100周年。其支持力度远远大于包括欧美在内的其他国家对本国考古的投资。同样,专家圈以外的外国人对这次百周年纪念活动及其意义的了解也很有限。考古在中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除了国家机构的大力扶持,考古研究在中国的广大群众中也有着很高的热度。中国以外的世界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本研讨会的组织者真诚邀请海内外学者提交论文。研讨会结束后,安可和蓝诗玲计划将论文汇编成集,以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与实践”为主题出版。我们非常希望此次研讨会和论文集能促进国际学界更好地理解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和实践。提交论文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学术史;重要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分析及研究;对重要机构和有影响的发掘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语境下考古学实践的分析,如不同性别如何参与田野工作、专家与公众如何互动、博物馆和媒体如何展示考古成果等。如果您想参与此次会议,请将摘要(250-300 字)和个人简历(50-100 字)提交给安可(anke.hein@arch.ox.ac.uk) 和 蓝诗玲 ( ubra235@mail.bbk.ac.uk)。提交摘要的截止日期为 2021 年 12 月 3 日,所有的摘要将于 2022 年 1 月中旬进行审核。
有关题目包括但是不限于:
I. 考古学在中国的早期历史
· 现代考古学介绍到中国之前,通过传世和出土文物来了解过去(金石学、甲骨学)
· 早期的地质合作和考古学方法与实践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家的境外培训
· 欧洲探险家和冒险家以及他们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II.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中国建立的考古机构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中国科学院
· 1949年前、后设有考古学系(人类学系)并提供考古学位的大学,其发展和扩大
· 1949年前后的出版社和期刊
· 1949年至今考古工作结构的变化:国家、省、市和地方局;博物馆;学院和研究所。
III. 方法和理论
· “中原中心论”及“文明圈互动”理论的崛起
· 中国考古学与古代文献及艺术史的关系;出土文献的影响
·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考古学中的中苏关系
· 夏鼐与中国考古实践
· 外国考古理论的翻译及其在中国考古实践中的应用
· 科技考古在中国的历史与实践
· 与 "中国特色 "的考古学
IV. 田野工作和出版物
· 地质学与考古学
· 中国考古学实践中的区域化—中原和边疆地区考古学之比较
· 田野工作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
· 田野工作的性别化经验
· 对外考古合作的交流与实践
· 全国文物普查
· 田野工作、农村及城市社区与发展项目之间的关系
· 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上的考古项目
· 出版实践与压力
V. 公共考古学与推广
· 会议
· 媒体中的考古学
· 流行文化中的考古学:流行歌曲、电影、连续剧
· 博物馆、展览:国内和国外的合作
· 中国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中国考古学的奥斯卡奖
· 考古学与旅游
VI. 反映中国考古学长远变化的标志性项目
· 安阳
· 半坡
· 三星堆
· 秦始皇陵
· 双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