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州故城-遗产数据库 -

遗产数据库

鄜州故城

摘要: 鄜州故城位于神木县店塔镇杨城村,据史 料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五代及 宋时仍沿唐建制。因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杨家 将”三世曾驻守于此,故又称为杨家城。明正统 八年(1443年),移县治于今神木县城,鄜州城遂 成为店塔镇杨城村。鄜州故城西濒窟野河,北临草地沟,东连桃 峁梁,南接麻堰沟,依山形呈不规则长条形分 布。城南、西、北三面沟壑纵横且多处 ...

鄜州故城位于神木县店塔镇杨城村,据史 料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五代及 宋时仍沿唐建制。因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杨家 将”三世曾驻守于此,故又称为杨家城。明正统 八年(1443年),移县治于今神木县城,鄜州城遂 成为店塔镇杨城村。
鄜州故城西濒窟野河,北临草地沟,东连桃 峁梁,南接麻堰沟,依山形呈不规则长条形分 布。城南、西、北三面沟壑纵横且多处是绝壁, 地势甚为险要。城内地形呈东高西低之势,地理 坐标为东经110°29′,北纬38°56′,海拔高度 1092~1156米。
故城面积约80万平方米,现存城墙大部分 为黄土夯筑,由主墙及两面护坡组成。城墙高大 宏伟,墩台、马面、瓮城坚固齐全,南、西、北 三面墙体被后来的明长城所利用。整个故城城址 由紫金城、东城、西城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 独立的小城组成。位于城址中部的被当地老百姓 称为“紫金城”的小城,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东、南三面城墙高大,南墙筑有马面一,西 南有城门与东城的瓮城湾相通。瓮城湾西墙长 76米,西北角有通往“紫金城”的城门及瓮城, 瓮城南部墙体遭破坏,瓮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 长55米,南北宽40米。北墙亦有城门与西城相 通。其西墙外堆积有大量的从城内倾倒出的石 块、砖、瓦及陶、瓷器残片,地表散布五代至宋 元时期的陶、瓷器残片。
东城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平面呈 “J” 形。 城垣保存完整,城内地势相对开阔、平坦。以当 地小地名,又可分为瓮城湾、垴畔壕、四方圪坨、 中岳庙圪堵等。


东城门遗迹


东城垣以东墙和西墙 (即“紫金城”东墙) 保存最好,其中西墙局部残存高度达18米,底 宽40米 (“紫金城” 东南角)。城垣依山势地形 加固修筑而成,悬崖绝壁处则以石块垒砌。东墙 土墙体从东瓮城北边起,至中岳庙圪堵南部,长 446米,底宽9~12米,高度由南向北渐低,至 中岳庙圪堵南部,土筑墙体消失而代之以石砌墙 体。土墙部分段落下部为生土台,上部为夯筑, 墙体夯层厚8~12厘米,小圆夯窝,直径2.4~ 3厘米、深0.3~0.5厘米、窝距1.5~3厘米。 墙体部分段落以木模穿作为拉筋,现木已腐,仅 留口径4~10厘米的间距不等的孔洞。墙东南角 为东城门,并有瓮城,瓮城平面呈圆形,直径30 米。中岳庙圪堵南部至北部顶端,石砌墙体转中 岳庙圪堵一周,与东西横跨的东城北墙相接,全 长223米。北墙全长约180米,西端与“紫金城” 东北角城墙相接。南墙破坏较为严重,部分村民 的窑洞直接修在城墙上,南墙西南角为城南门, 亦有瓮城,瓮城四面浑圆,平面略呈椭圆形,南 北32米、东西30米。东瓮城与南瓮城相距约300 米,中有马面二,东马面距东瓮城84米,靠墙 处长18米,其余三边破坏严重,尺寸不明。
瓮城湾西墙长76米,西北角有通往“紫金 城”的城门及瓮城,瓮城南部墙体遭破坏。瓮城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40米。瓮 城北墙(即“紫金城”南墙) 长143米,墙体高 大,西部夯筑,东部削山而成,顶部加筑夯土墙, 设有马面等。西墙(“紫金城”东墙)全长300米, 墙体高大、完整。东城内散布石器、陶、瓷残片 及砖瓦等。四方圪坨北部采集有板瓦、筒瓦、鸱 吻等建筑构件。垴畔壕北部以及中岳庙圪堵,地 表亦发现有铺地砖及建筑基址遗存。
西城面积最大,以当地小地名,亦可分为西 关、打井畔、柱顶石圪梁以及踏风圪梁等。西关 位于西城的西南部,东城墙体保存较好,南墙与 “紫金城”共用,且有城门与“紫金城”相通,西 边为断崖。打井畔位于西城西北部,一道纵贯南 北的石墙体,把打井畔与柱顶石圪梁隔开,西南 角发现东西相距约50米的圆形低洼土坑,为水井 遗迹。地表遍布石块、砖瓦、陶片及瓷片等。柱 顶石圪梁,位于西城西北部打井畔东,此处曾发 现有大量的柱础石,地表经平整而成数级平台, 平台边缘皆用砖石砌筑,高灌渠从西北向东南穿 过,渠北则为踏风圪梁,地表遗存大量石、砖、瓦 及陶、瓷残片,特别是外施黑衣的青棍筒瓦数量 较多。踏风圪梁,位于西城北部,也是整个城址 最北端,西城北墙东段从半山腰东西依山形地势 而筑。北端及南部大面积的建筑基址暴露于地 表,部分基址高出地表50厘米。整个西城地势东 高西低,东部坡坬遗存大量的木炭粒、草木灰及 煤渣,地表遍布石块、砖、瓦残块及陶、瓷残片 等。西南部几级台地上有三处建筑基址,在西关 东墙北部墙壁上发现有窑址,断面呈椭圆形,小 径(高) 110厘米、大径140厘米,距地表70厘 米,窑壁厚13~17厘米,灰色窑内含木炭粒、灰 渣、石片等。
199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鄜州古城进行 了首次试掘,在“紫金城”等地开挖探沟数个, 并在城墙外发现宽3米的开挖于唐代的护城河。 在西城及东城采集有大量的唐代青棍瓦及部分建 筑构件等。2002年4~6月,榆林市文管办对鄜 州城进行了考古调查、钻探及试掘工作,钻探面 积约40万平方米。在西城发现一组保存较好的 建筑基址,面积约700平方米。基址坐北面南, 以南北中轴线布局,中轴方向北偏东13°。主体 建筑位于中轴线中部,分为前殿、庭院、甬道、 后殿四部分。前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中部甬 道、院落连接前后部。后殿又可分为前后室。主 体建筑两侧,分别有耳房等辅助建筑。整个基址 分布有序,柱础基石排列有序。基址西南角出土 “官”字瓦,附近还采集到 “官” 字方砖。基址 内出土陶器2件、瓷器1件、石器2件、铁器1 件、骨器1件,并有大量板瓦、筒瓦及部分陶、 瓷残片出土。三城各处,大大小小的“雷石”(冷 兵器) 随处可见。
鄜州故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整个城址较 好地保存了各代建筑布局与环境风貌,对研究中 国古代历史、军事史和古城考古学方面有重要的 价值。1983年5月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成立了群众文物保护小 组。2003年9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 陕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 范围为: 城址东、西150~500米,南、北1850 米,包括城墙(含基址)及城内。建设控制地带 为: 东墙北段至草地沟、草垛山畔,东墙中段至 驴尾巴壕,东墙南段至泵站。西墙北段至打井畔, 西墙南段至蛇耳则湾,南墙至麻堰沟。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