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塔-遗产数据库 -

遗产数据库

响铃塔

摘要: 响铃塔位于横山县塔湾乡西南约一华里的 红门寺之顶红砂岩上。北为芦河,东南靠榆定公 路。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据 《横山县县志·文化文物志》记载:“建塔时上有 风铃,风吹铃响,声传很远,故名响铃塔。”该塔为密檐式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共 十一层,总高27米。每层都施叠涩牙子出檐,每 角都砌成三角中空挑檐,中插砖木雕兽首出挑, 悬挂风铃。 ...

响铃塔位于横山县塔湾乡西南约一华里的 红门寺之顶红砂岩上。北为芦河,东南靠榆定公 路。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4~1328年)。据 《横山县县志·文化文物志》记载:“建塔时上有 风铃,风吹铃响,声传很远,故名响铃塔。”
该塔为密檐式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角形,共 十一层,总高27米。每层都施叠涩牙子出檐,每 角都砌成三角中空挑檐,中插砖木雕兽首出挑, 悬挂风铃。塔基把岩石凿平后直接起塔,底层周 长21.6米。第一层较高2.52米,向西南辟一圭 形门洞,门下宽1.4米,上宽1.28米,高1.9米。 再上塔身逐层收缩变细,形如尖锥,檐与檐间距 离缩短,形成优美的卷杀曲线。第二层高1米, 八角及八面均有两组对称的两层磨为半圆形砖, 作为装饰性的仿木构台柱。第四层至第十层,每 层八面均有两个对称的10~15厘米见方的孔洞, 这些塔身上有规律性的孔洞痕迹,可能是当时建 塔脚手架插入的孔洞。
塔室为圆形厚壁空心式,顶有彩绘,顶与内 壁交接处为逐层收缩的二层叠涩牙子,呈倒垂莲 花形。塔内壁有两层壁画,都先用白灰抹墙,后 又彩绘。第一层(外层)周壁布满壁画,主像为 一佛二弟子,其他为佛造像,共计25尊,似为 明、清时所作。外层壁画剥落处,又显露出第二 层(内层)壁画,用褐、绿等色绘制的人物等图 案,内容不明。站塔内向上仰望,可看出塔身内 有五层距离不等每层都为两根的柏木檩,呈 “井”字形砌筑于砖层之内,起着筋骨作用。这 种方法继承了宋、辽、金塔的砌筑方法,不但加 固了塔身,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塔的抗震能力。从 塔内外所用绿彩看,二者似为同一时代。塔内周 壁壁画系明代所绘。
由于年久失修,响铃塔稍向西南侧倾斜。塔 下有一红门寺石窟,创建于同一时代。现存七 窟,内有石胎泥塑像数尊,身连石壁,风吹雨蚀, 破坏严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 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重点保护区为 响铃塔。一般保护区为:东至榆定公路西,西到 芦河岸,南至岩脚下水井,北至学校操场。建设 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100米。


响铃塔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