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唐代人物画家——阎氏兄弟

摘要: 阎立德阎立德,事略见于《唐书·本传》《唐书·艺文志》《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续画品》《后画录》《京洛寺塔记》《宣和画谱》等书。他本名让,字立德,后以字行。原籍榆林,落籍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为阎毗长子。阎氏源出北方,自北魏以来,世代为贵宦,多以战功受到帝王的器重,获封为大将军或郡公。数传至阎毗,世居榆林盛乐。工篆隶,善丹 ...



阎立德


阎立德,事略见于《唐书·本传》《唐书·艺文志》《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续画品》《后画录》《京洛寺塔记》《宣和画谱》等书。他本名让,字立德,后以字行。原籍榆林,落籍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为阎毗长子。阎氏源出北方,自北魏以来,世代为贵宦,多以战功受到帝王的器重,获封为大将军或郡公。数传至阎毗,世居榆林盛乐。工篆隶,善丹青,当世号称臻绝。北周武帝时,曾官拜仪同三司。入隋后,文帝爱其才艺,令侍东宫,数以制作雕丽之物,受赏于皇太子。迨炀帝即位,曾令其参与修造辇辂、营建宫殿、修筑长城和运河等工程,畀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生子二人,即立德与立本。


阎立德生于隋炀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入唐,于高祖武德初,进入秦王府任士曹参军,由于家学渊源,能继父业,参与皇室服舆、器用的设计;后任为尚衣奉御,造衮冕大裘等六服、腰舆伞扇等,咸得妙制,颇获好评。贞观初(公元627),因为善画,又擅长土木工程之类,被任为将作少匠,担任营造宫室等工作。此后,历升将作大匠至工部尚书,获封为大安县男爵。卒后,追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号康。阎立德生前以土木营造享名于世,负责建造过的宫殿、城郭、陵墓无数,著名的有翠微宫、玉华宫、献陵(高祖墓)、昭陵(太宗墓)等工程,都建筑得十分宏伟壮观,显露出他在建筑艺术方面的不凡才华。在绘画方面,阎立德也享有同样崇高的声誉。他擅长画人物、图像,也能绘画佛道、动物、台殿等。《唐朝名画录》中记载,称他画“职贡图,异方人物,诡怪之质,自梁、魏以来,名手不可过也”;李嗣真《续画品录》中,将他与弟立本同列于上品中的三人内,显见他的画艺受到推重之一斑。


阎立德的绘画作品传世,除与弟立本同制职贡、卤簿等图外,唐时流传有《文成公主降蕃图》《玉华宫图》《斗鸡图》等。此外北宋《宣和画谱》中记载,徽宗内府收藏他的画迹,尚有《采芝太上像》《七曜像》《游行天王像》《庄生马知图》《右军点翰图》《沈约湖雁诗意》等画。然而这些作品早已失传。今日存世古画迹中,题名他的作品,仅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天下名山图册》,其中有他画的《天台华顶图》,另《名绘集册》中一帧《问道图》册页,不过恐怕都非真迹。所以今人已经无从观赏到他的绘画真貌。然而,从存世若干间接数据显示,据以分析推断,对于他的绘画或可间接获得部分了解。


位于现今陕西西安九夔山的昭陵,为唐太宗生前亲自规划而由阎立德主持营建的墓寝,陵园范围广及一百三十余里,原装饰有石刻十四外族君长和六匹马像。由于这项建造既是太宗皇帝的陵寝,崇高隆重,而立德与弟立本又是当时享誉极高的人物、图像画大家,这些装饰石刻人马造像,以常理判断应该由他们起稿才是。这种推测,事实上也获得间接资料的证实。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阎立德传中记述,有谓元和十三年(公元818)作者祖父镇守太原,曾被诏取得二阎所画《西域图》,画家王知慎并且作有搨本,另见有阎氏《永徽朝臣图》《昭陵列像图》传于世。说明了昭陵石刻图像当时确实有阎氏画稿存在的事实。因此这些石刻人、马像,应可视为阎立德绘画或受其画风影响的作品。可惜的是,石刻人像早已不在,幸有六石马保存于今,堪供研究参考。


唐代 飒露紫及丘行恭像(昭陵六骏浮雕之一)

石刻 原在陕西昭陵 美国费城宾州大学藏


这六匹石马即世人所称的“昭陵六骏”。六马原为太宗在世时征战各地,所乘骑过的六匹爱马,它们的名字是飒露紫、拳毛、青骓、什伐赤、特勒骠和白蹄乌。石像雕刻系采高浮雕的形式。六骏中的飒露紫一像,是唯一搭配有人物的作品,表现的是马中箭后,库直丘行恭替它拔箭的情景,刻画表情细腻生动,堪称唐代石雕艺术中的上乘之作。可惜此一作品与另外的拳毛,早已流落国外,现藏美国费城宾州大学艺术馆,其余四石则已移置西安碑林。“昭陵六骏”虽为浮雕石刻,形貌看来十分接近绘画,由于镌刻生动,历史上不少文人、画家前往凭吊瞻仰,有的甚至传移模写,如金代画家赵霖即绘有《昭陵六骏图》卷传世。透过这些神情宛活的石刻人马,可供我们凭借想象阎立德绘画艺术的风貌。



阎立本


阎立本,事略见于《唐书·本传》《唐书·艺文志》《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续画品》《后画录》《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画史》《广川画跋》等书。他为阎毗次子,约生于隋仁寿年间(公元601前后),卒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由于父兄皆为杰出工程师和画家,家学熏陶之下,加上自己勤奋努力,因而在绘画与工程学方面俱能卓然有成,成就且超越父兄之上。此外,他也颇具政治才干,出任仕途屡获拔擢。他于太宗尚为秦王时,即在府中任职库直;太宗即位后,贞观间任官主爵郎中。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阎立德死后,他以将作大匠继任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公元668),进官到右丞相,封爵博陵县公;咸亨元年,改迁中书令;卒后,赠谥文贞。


唐代 凌烟阁功臣画像石刻(拓片)

阎立本“有应务之才”外,“兼能书画”,虽在仕途显赫,但绘画艺术上的杰出表现更受肯定。早在太宗尚为秦王时,他的画艺便受到器重。武德四年,秦王锐意经籍,怡神艺学,开文学馆招揽四方贤士,备询政事文学,一时人才咸集。九年,时任王府库直的阎立本,受命作《秦府十八学士图》,褚亮为之书赞,藏于书府,以彰礼贤之重。贞观十七年,太宗追念功臣的绩业劬劳,特仿汉代画像云台先例,命他图写长孙无忌等勋臣二十四人像于凌烟阁,并且亲自书赞。此画今日尚留有刻石(图39)存在,堪供领略其画艺一斑。此外,他奉命画过的还有《王会图》《蛮夷执贡图》,以及图写《虢王元凤射虎》《太宗与侍臣泛游春苑》等,还有慈恩寺等许多寺院壁画。因此奠定他在艺坛的至高地位。


阎立本于绘画,擅长人物衣冠、车马台阁、写貌图像,俱得其妙,其中又以图像画最为出类拔萃,成就最大。他的画学渊源,根据唐裴孝源说:


阎立本师祖张(僧繇)公,可谓青出于蓝,至于人物衣冠、车马、台阁,并得南北之妙。


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中,谈到他们兄弟绘画的师承,也说:


二阎师于郑(法士)、张(僧繇)、杨(子华)、展(子虔),兼师于父毗。


由此可见他的绘画,一是出自家学,二能广师博学综合前朝诸大家画法,其中尤以获益张僧繇为多。画史记载,他曾专程前往荆州瞻仰张僧繇的画,开始认为画不好,说是“定虚得其名”;第二天又去看,觉得画不错,就说“这是近代的好手”;第三天再去看,越看越好,于是说“名下定无虚士”,接连十天坐卧画下仔细揣摩,由此足见他对张僧繇画艺的倾心。因此,他可说是位总结前代画学集大成的大家,艺术成就也获得自唐以下历代画评家广泛地推崇。他在世已被“朝廷号为丹青神化”;唐释彦琮《后画录》中称他:


学宗张(僧繇)、郑(法士),奇态不穷,变古象今,天下取则。


《历代名画记》中转叙李嗣真对他的称赞,说:


博陵、大安,难兄难弟,自江左陆、谢云亡,北朝子华长逝,象人之妙,号为中兴。至若万国来庭,奉涂山之玉帛;百蛮朝贡,接应门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仪;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末,备得人情,二阎同在上品。


至于后世颂扬的文字,就更不胜枚举了。可以得知他在唐代画史至高的地位。


至于阎立本作品的流传,由于时久代远,绘制最多的壁画早已塌毁无存,卷轴画迹流传,北宋《宣和画谱》中记载,徽宗时内府收藏他的作品相当可观,画名有《三清像》《元始像》《行化太上像》《传法太上像》《岩居太上像》《四子太上像》《太上西升经》《拱极图》《玉晨道君像》《延寿天尊像》《木纹天尊像》《北帝像》《十二真君像》《维摩像》《孔雀明王像》《观音感应像》《五星像》《太白像》《房宿像》《十二神符》《宣圣像》《步辇图》《王右军像》《窦建德像》《写李思摩真》《凌烟阁功臣图》《魏徵进谏图》《飞钱验符图》《取性图》《西域图》《职贡图》《异国斗宝图》《职贡狮子图》《扫象图》《紫微北极大帝像》《混元上德皇帝像》等,包括了道教图像、佛教图像、前人图像、时人写貌、外族人物、动物等,可以概见其创作题材大致情形。以上这些画迹中,尚有一二流传于今。今日存世古画迹中,题为他名下的作品,手卷计有《王会图》《萧翼赚兰亭图》《职贡图》《十八学士图》《步辇图》《回纥进宝图》《历代帝王图》《北齐校书图》《锁谏图》,立轴计有《竹林五君图》《杨枝净瓶观音图》《名妇像》。册页有《雪景山水》等,其中绝大多数为伪托赝作,较具考证与艺术审美鉴赏性的作品,予以介述于下。


唐代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部分)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其一为《历代帝王图像》。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为手卷,绢本,高51.3厘米,长531厘米,着色画法。通卷绘画了唐前各朝代十三位帝王,依序为西汉昭帝(刘弗陵)、东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蒨)、陈宣帝(陈顼)、陈废帝(陈伯宗)、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画卷看来绢素残破,缀补严重,显露岁月悠久的痕迹。此画由于画上钤盖历代收传印鉴甚多,加上拖尾不少前人题跋,最早有北宋仁宗时的富弼、韩琦、刘敞、蔡襄、孙琳,南宋的周必大,以及元明清历代人士,显示是件流传有绪的名迹。而且北宋米芾《画史》中也曾提及此画,记述当时传闻杨褒根据孙仲荀家藏的白麻纸本摹得有此画摹本。此画流传情形大略如此:北宋流传南宋后,为周必大之侄所得;后入南宋及元代内府;清代顺治年间,为金陵李吉安获得;乾隆间被求官出游者购去;道光间落入阳湖蔡友石手;清末归于福建林寿图,后转入梁鸿志手,最后卖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时间约在民国十七八年间。有关这件画作的真伪,历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早是米芾所说的,为杨褒根据孙仲荀家所藏唐代白麻纸本摹有摹本,则知除了这个画卷外,北宋还出现藏于孙仲荀家的唐白麻纸本画卷,以及杨褒向孙借去摹搨的一本摹本卷,两者可能都是白描形式。其次是南宋周必大题跋中说法,认为画卷中只有陈宣帝一像,笔墨奇伟,其余疑为模写,时间至迟可到北宋仁宗时,也就是说此画在北宋仁宗时,就为人动了手脚,而是将真假(摹画)拼接而成。至于近世研究此画较多的日本学者,受人重视的,有曾任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富田幸次郎,认为画中自汉昭帝至晋武帝六像部分,绢素与后七像部分不同,色彩较新也有异,应是十至十一世纪间为人调包的摹本,若是接受周必大跋中认定陈宣帝一像为真的话,那么同卷上的后七像就应是七世纪的作品了。另一学者小林太市郎,则认为画中北宋诸人题跋,以字迹墨笔看似出于同一人手,显然为伪作,南宋诸人题跋则真,加上米芾曾有讥评杨褒家藏无佳品的话,因而认为这就是杨褒根据孙仲荀家藏未经装潢的白麻粉本所作的摹本。而原任教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的铃木敬,则根据全卷人物通用铁线描式的细线画成,而且其中有的衣褶加上阴影,有的又不见朱晕,种种迹象显示,因此认为此画原本应是传统的白画(白描)样式,在民国六至十八年间,尚未进入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之前,才被人加上彩色和粗糙的补笔,因而完全损坏了原来的画致。以上各人的主张,虽然各自成理,然而根据绘画笔墨、风格以及色彩、绢素的陈旧等实际情形,作一客观的分析,笔者较同意小林太市郎的观点,认为北宋摹本较为可靠,更确切的说法应该就是杨褒根据孙仲荀家藏唐白麻纸本所摹的绢摹本,后为造伪者加以设色,并添加后面伪造拖尾北宋诸人题跋,传至南宋后,寓目者收藏家多不察,皆信为真迹而题咏颂扬。既是确定为北宋摹本,应该具有相当的传真性。首先,画作虽因面目陈旧,添补笔线处极多,稍有伤及作品的神情气势;不过既然属于套画的摹本,人物造型形貌与画法仍具传真性,从图中人物衣着与耳作红色的画法,人像以大小区别主宾身份的方式,迥异后世作品,足为研究与赏鉴唐代前期人物图像画的参考。特别是此画中帝王和侍从画法,与前面介述敦煌石窟太宗贞观间建造的220窟中,《维摩诘经变》图里的王与侍臣形象,几乎接近一致,可以相互印证属于同时间的造型。其次,画中这些人物有开国雄武之君,也有亡国昏庸之主,画中都能根据各人的政治作为、不同的境遇命运,塑造形象和仪容,透过颜面细微的刻画,以达到表现各个不同的性格,因而有的呈现威武英毅的气概,有的流露平庸羸弱的容貌,适切地活现了这些帝王性格,带给观者一种仿佛回到历史的情怀,这也展现了只有北宋摹工才具备的精湛技艺。阎立本的真迹早已不见,宋人此一摹本尚能传达如此深刻感人的艺术效果,也足以让人想象原作的高妙与精彩了。诸像中绘画较佳者,咸认为陈文帝、晋武帝二人。


唐代 阎立本 步辇图(部分)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其二为《步辇图》。此画现藏故宫博物院。画为手卷,绢本,高38.5厘米,长129厘米,着色画法。这也是自北宋以来流传有绪的一件名迹,宋徽宗敕编《宣和画谱》、明《清河书画舫》都有著录;北宋米芾《画史》和元汤垕《图画宝鉴》中,也俱有记载或记叙此画;卷后拖尾更有北宋米芾、章直、黄公器,金章宗,明吴新宇,清梁清标、纳兰成德等人题跋,以及宋高宗、清嘉庆帝等收藏玺印。加上本幅后有北宋后期名篆书家章伯益,临仿唐代德宗时宰相李德裕的篆书题识,指明为阎立本手笔,因此应该是件阎画北宋摹本殆无疑问。

此画内容,描绘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吐蕃国王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前来唐朝请婚文成公主下嫁,太宗坐在步辇上接见禄东赞的情景。算是一件唐朝实行和番政策的政治纪事性绘画。画中右边是太宗坐在步辇上,由六位宫女肩负或扶持着,后跟两位宫女掌着扇,另外一人撑着红伞盖;左边站立三人,中间身穿小团花衣身材瘦削拱手致敬的为禄东赞,其前一人红袍虬髯为典礼官,后一人身着白衣为翻译。此画除蕴含重大历史政治意义外,也富于绘画艺术性。通卷人物包括太宗、使臣、引班官吏、宫女等,衣着服饰与举止神态,都画得相当生动,适度地表现出各人不同的身份和气质。画中简明的画法形式,不作背景衬托,显示了唐代人物画旨在彰显主题人物不画背景的特征。另在人物绘画方面,手法写实,线条纯熟流利,着色鲜艳浓重,如禄东赞穿着小团花衣,显示外族的衣装,宫女衣裳的式样,与近世出土初唐执失奉节墓内壁画舞蹈仕女图中,女侍衣着样式完全相同,证明确实是件临境对景实地写照的画作;而画里太宗的容貌,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唐太宗图像面容十分接近,更说明是件临摹相当传真原画的作品。摹本即已如此,可以想见原作的精彩。


唐代 阎立本 职贡图(部分)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三为是《职贡图》。此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为高头大卷,绢本,高61.5厘米,长191.5厘米,着色画法。这也是一件记录史实的画作。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考证,内容系绘画唐太宗贞观四年时,南蛮爪哇国东南的婆利和罗剎两个国家,与另一国家林邑(今日的越南)使臣,结伴前来中国唐朝进贡,队伍带着贡品方物行进的情景,同样是件政治纪事的绘画作品。根据史书记叙参详画中绘画情节,画卷人物行列自左向右,前面捧着珊瑚,扛着象牙、奇木,牵着长角山羊等的,应为婆利、罗剎国的人员;其后骑着白马顶着伞盖脸色傲慢的人,以及执着孔雀毛、扛着鹦鹉笼子、背着侏儒的人员,则为林邑国王头黎与随从。绘画与史实两相对照若合符节。而且画中人物悉作外族容貌,执捧手拿皆是稀罕异物,新奇诡怪,也与李嗣真记述阎立本画《职贡图》,形容画中人物“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末,各得人情”的情状,十分相近,信为阎画殆无疑问。不过,考察图中人物画法,以线描用笔特征看来,不似唐人风格,应该也是“得其形似,不得其笔法”的宋代摹本。正如前面已述,即使摹本仍旧保存了部分原画作的面貌,可以作为考察阎立本绘画的参考。


唐代 阎立本 北齐校书图(部分)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 左右划动浏览大图 →


其他传为阎立本作品的,尚有:《北齐校书图》卷,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为绢本,着色画法。内容绘画北齐文臣群聚校勘书籍的情景。史载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诏命大臣樊逊校定群书,以供皇太子使用,参与工作的尚有高干和、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傅怀德、古道子、李汉子、鲍长暄、景孙、王九元和周子深等十一人,借得邢子才、魏收等诸家藏书,共同刊定秘府纰缪,于是五经诸史殆无遗阙。此画卷后虽有南宋人题跋,但以画中人物线描匀劲秀丽,属于宋代绘画风格,可以确定为宋人佳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早经已故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尚严先生考证,确定为五代南唐顾德谦的作品。《锁谏图》卷,现藏美国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阎立本曾经作有此图,唯此画虽具唐画形式,但是笔墨粗劣不佳,显然是后人辗转的摹本。

来源:荣宝斋在线网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