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考古学科调研组
编者按本文是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主持下所作的学科调查研究报告,始于1994年10月,完成于1995年6月。学科调查研究组由宿白、徐革芳负责,成员有张忠培、王世民、严文明、李伯谦、苏哲、李水城、孙华,报告由苏哲、李水城、孙华执笔。初稿完成后,曾在全国考古工作汇报会上征求过意见。1996年10月,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辑后,收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一书,由学习出版社于1997年3月出版。现特转载于此,以供研究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时之参考。
一 学科发展概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曾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的历史连绵不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中国考古学不仅在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的重大学术课题的解决,也将有赖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现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于本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解放以前﹐田野考古刚刚起步,但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和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已震惊了国际学术界。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大面积揭露了一些典型遗址和墓地,弥补了中国考古学在地域上的空白和年代上的缺环,积累了一系列处理各种复杂遗迹的田野工作方法,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学科体系,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专业队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对考古学研究方向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颇﹐十年动乱期间,各地的考古工作被迫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随着实事求是传统和百家争鸣气氛的形成,中国考古学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些年来,考古学的机构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为适应考古事业的需要,成立了“中国考古学会”,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专门的考古科研机构,明确了当地考古学研究的学术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重点发掘和研究,还成立了十多个省级考古学会,为推进考古学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培养考古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已由“文革”前的1所发展到10所,历年毕业的本科生已逾2000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博士生10余人,近年,北京大学还建立了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经正规培养的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已逾1500人,这是考古学研究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的重要保证。
近十余年,在整理历年积累的资料,总结学术成果的同时,积极开展了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研究范围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及青藏高原。注意到从整体上揭示考古遗迹,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先后出版了上百种考古报告专集、研究论著和大型资料报告,发表了上万篇考古发掘简报和研究论文。定期的专业刊物从最初的3种增加到10余种。其间,还集中了考古学界的力量编撰了《中国
此展品为战国早期文物。通长14.6厘米、宽7厘米。2006年高新区沈岗墓地出土。一对,形制相同。青玉,局部有褐色沁斑。龙体卷曲呈“S”形,作盘旋游动状,给人以律动感。龙头作回首状,上颌长,下颌短而内卷,以阴刻卷云纹表示眼和鼻孔,长尾上卷,全身满布阴刻卷云纹,背部上拱处有一小圆穿孔。现收藏于襄阳市博物馆。
南北朝备出行图画像砖
长36.6厘米、宽19.1厘米、厚6.3厘米
1984年襄城贾家冲墓地出土。主题浅浮雕墓主人准备出行的场面,共有四人一马。前面一人手持缰绳,后一人在侧牵马,马后一人双手执华盖,最后一人手扶团扇,作回顾状。四人均头带冠,身穿交领宽袖衫。马高大,长尾,前蹄跃起作行走状。画面四周饰忍冬纹边框。现收藏于襄阳市博物馆。
原载《文物季刊》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