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风雪响堂常乐寺

公元1143年的某个冬日,在通往鼓山的驿道上,一主一仆缓缓地行进着。这驿道北有鼓山,南有神麇山,自古便为连通晋冀的交通要道,“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便是指它。
此刻,这位主人在马上抬起头来,隐隐地看到了十几里外鼓山脚下现出了一片廊屋高殿,他的内心顿时生出阵阵的喜悦,这漫漫的长途就要行至终点了。当他盯着遥遥的远处时,脸上忽然有了几丝清凉的湿意,举头仰望,漫天的雪子先是若隐若现,接着细密,渐渐成了鹅毛雪片……
西风漫卷着雪花打在他的脸上,有些生疼,他紧紧了身上披着的大氅,将布帽檐压得更低些,继续前行。在这样的旅途,雪于一般人看来可能是种障碍阻隔了,但在这个人看来却似乎是上天有意的助兴:雪中的鼓山如泼了墨的山水,可遇而不可求,随缘就分,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个人,叫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丛井人,金太宗天会十年,二十五岁的胡砺当朝科考名列榜首,状元及第,轰动一时。他文章写得行云流水,时人纷纷效仿,天下皆闻,人称元化格,后官至宣奉大夫,刑部尚书,上护军安定郡开国侯。
1143年,行进在这条路上的胡砺,已是三十六岁,处于河北西路漕司属官任上,他此行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鼓山响堂寺,这座古寺位于鼓山西麓,分上下两院,上院有建于北齐的皇家佛窟九座,尤其大佛洞,雕刻造像堪称绝美,蔚为奇观;下院名常乐寺,取自佛教的涅槃四德—常乐我净,规模宏廓、香火鼎盛,被誉为“河朔第一寺”。
胡砺对于响堂山早有歆慕,但年少时,远走北地,终日修学,无意于山林之乐,终不曾至此一游。再往后,一入宦海,身不由己,又远去乡闾,二十年间,想到响堂山,“未尝不形于梦寐也”。无疑,响堂寺成了胡砺心里一个待解的结,待圆的梦。此次因事回乡,正好了此长达二十余年的夙愿。
天色渐渐暗下来,雪依然未停,且越下越大,地上已是白茫茫一片,映照得已然暗淡的天色似乎又渐渐明亮起来。在掌灯时分,胡砺叩响了响堂寺下院——常乐寺的大门门环。
常乐寺的住持是位法号师彦的僧人,师彦将胡砺迎进寺院。
雪依然下着,又紧又密,为风裹挟着打在窗纸上,簌簌作响。东厢房里生着泥炉炭火,炉上煮着一壶老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师彦和胡砺两人在东厢房谈至深夜方各自歇息,至于他们谈了些什么,我们自然无从知晓,但师彦告退后,胡砺那夜却失眠了。他听着北风的呼啸声,想着第二天的拜谒石窟寺,心里有着些许的激动。毕竟,这曾是他年少时的夙愿。他早已了知山上有着圣迹,也有着奇观。可是,这雪一直下到第二天的辰时,仍未停歇。
胡砺开门所见,地面的雪已经尺厚,近在咫尺的响堂山为雪覆盖,一派晦昧,无所观览。山路湿滑,公务又难脱,看来鼓山是登不成了!迟疑再三,胡砺只好拜别了师彦,带着遗憾离开了常乐寺。但胡砺与常乐寺的缘分并没有就此打住。第二年春,师彦在镇阳又遇到了胡砺,这次相见,师彦详细讲了鼓山之灵异与常乐寺兴废之本末。又过数年,胡砺以左谏议大夫奉使江南,又于滏阳驿见到师彦并长谈。不得不说,两人果真缘分不浅,抑或惺惺相惜,自然生出了更多的机缘。1157年秋,此时的师彦,筹募款项,已经重建了大雄绀殿,落成了三世佛像。他遣人专程送信给胡砺,盛邀胡砺撰写一篇《重修三世佛殿碑记》,胡砺当即不假思索地应允了。
一千年后,当我将目光从这块字迹渐渐漫漶的《重修三世佛殿碑记》上移开时,心里有着温热,也有着感动。温热于师彦的挚诚,感动于胡砺的爽直。
这一切的萧瑟,难道只是时光的凌虐?只是风雪的洗劫?
显然不是,因为佛像的头颅是被齐齐切断的,石塔、石阶上隐隐曾被火炙火烤。隔着漫漫时光的堆叠,依旧难掩当时的剧痛,偌大的寺院除了石像,石阶,石塔……竟然再无一块当时的青砖,无一根当时的梁木……

四
1946年,常乐寺早已荒废多年,于是,鼓山脚下的一个教书先生便带着他的学生,将常乐寺干脆拆除尽净,所有砖石、梁檩,都做了学校教室建设之用,也许终究心中觉得此事不妥,为了掩盖真相,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一个月黑如墨之夜,又加放了一把大火,彻底让常乐寺没有了回天之力。
听着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想这个教书先生,应该不是传统的先生,想必是颇具五四革命精神的一个所谓的“新文化人”。显然在这场新旧文化的对撞中,新文化占了上风。然而,常乐寺真的会就此消亡吗?
在常乐寺的东北一处古时枯井里、西北的田地下,八十年代曾发现许多断掉的佛头,从年代看,这些佛头极有可能就是毁坏于那几次灭佛运动。除此,三十年代,一个叫李聘三当地人勾结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也千方百计盗取响堂山石窟寺的文物,并倒卖到日本。为什么这两个人能走在一起,一查方知他们都曾留洋日本,且还是同窗、同乡,再沆瀣一气也就不难理解。一个是当地乡绅伪县长,一个是大总统的儿子,当地百姓惹不起,又不想文物流失海外,就拿出了鱼死网破的劲头,宁可玉碎的勇气。为不让袁、李的图谋得逞,乘着夜色忍痛将还未被窃取的佛头砸碎或撬断,进而藏匿起来。
2012年,一座当地村民早已废弃的老屋在一次大雨后,墙皮脱落,几颗佛头竟然裸露了出来,这想必就是当年对付袁、李的施计和作为了。当然,除了破坏废灭,历史上多个朝代也俱有修缮重建,但常乐寺以至山上的石窟终究逃不脱兴废的轮回,逃不过佛说的成住坏空,像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兴兴废废、兜兜转转间,就走到了今天。
想至此,远处传来荡来荡去的诵经声,导游指着不远处一座庄重肃穆的禅院说,那是以常乐寺原型复刻建造的响堂寺!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到袅袅升起的香火,看到了香火之上灰沉沉的天空,看到了天空之上有雪在洋洋洒洒……
我将目光重又移向了那块落寞的石碑,再次咀嚼那一行行模糊的文字,读过一遍后,我像发现禅宗的某个机锋背后的隐喻一般,一下愣在了那里,但又不十分确定——一个疑问从心头陡然升起——胡砺那次为雪所阻之后,是否再来过响堂,到过常乐寺呢?碑文未记,史书不载,所能做的只是臆测,终究这成了一个千古不解的谜题。
我大胆地想,此后,也许胡砺是不曾再来的。
作者:白晓东,字文震,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河北法制报》《邯郸日报》
《新武安报》《邯郸文学》杂志及部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