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杂志精选| 巴塞尔:莱茵河畔的博物馆之城

瑞士巴塞尔市(Basel),坐落在法国东北角最美的葡萄酒乡阿尔萨斯(Alsace)和德国西南部著名风景区黑森林山脉(Schwarzwald)的接壤处。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顺流而下,在瑞士西北的三国交汇处穿城而去,将巴塞尔小城一分为二。
巴塞尔被誉为“瑞士的佛罗伦萨”“瑞士文化首都”,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历史名城。成立于1460年的巴塞尔大学是瑞士最古老的大学,同时也是欧洲中世纪重要的学术中心,人们在巴塞尔孕育文化,感受文化,传播文化,最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巴塞尔聚集着众多享有国际声誉的一流文化设施,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约40座博物馆,展出从古至今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瑰宝,没有第二座欧洲城市能够拥有如此高密度的高水平博物馆。

16 世纪哥特式市政厅
巴塞尔不仅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且涵盖的主题也相当广泛,其艺术收藏和展览活动可以追溯到16世纪,小城内有着欧洲第一家公共艺术博物馆,创造了巴塞尔几个世纪以来文化重镇的名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诗人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在他的《巴塞尔回忆录》中感慨道:每天去参观一下巴塞尔博物馆是个多么好的习惯!在巴塞尔,无论是莱茵河流域最古老的罗马文明遗迹,还是有着中世纪浓郁风情的街道,抑或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剧院、水道、磨坊、面包房等历史遗迹,都在书写着巴塞尔的博物馆传奇。

莱茵河畔巴塞尔老城区
历久弥新——原址博物馆作为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巴塞尔城就是一座天然博物馆,延续的建城史和鲜有的战争使得巴塞尔相当完整地保存了许多历史遗迹。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城址奥古斯塔·劳里卡(AugustaRaurica),是欧洲莱茵河流域最古老的罗马时代遗址;建于15世纪的斯巴伦城门(Spalentor)作为巴塞尔的地标,被认为是瑞士最精美、最雄伟的城门之一;列入瑞士国家遗产名单、兴建于1019~1500年的巴塞尔主教座堂(BaslerMünster)埋葬有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建于16世纪的哥特式红色砂岩建筑市政厅(BaslerRathaus),内部装饰有丰富多彩的文艺复兴时期壁画;旧城区也随处可见建于14、15世纪的民居。

奥古斯塔·劳里卡剧院遗迹
奥古斯塔·劳里卡遗址坐落于莱茵河南岸,在公元前1世纪,凯尔特人在明斯特山丘修建了凯尔特式城墙。尔后,罗马人建立了劳里卡殖民地(ColoniaRaurica),并于3世纪扩建成罗马式城堡。奥古斯塔·劳里卡以凯尔特人的劳里卡部落和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古斯都联合命名。在其鼎盛时期,这个城市住着多达2万居民,作坊、商铺、浴池、剧院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伴随着巴塞尔在公元7世纪的繁盛,奥古斯塔·劳里卡开始衰落,此后无论是中世纪还是近现代都没有在这里新建城镇。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古罗马遗址发掘出来后,被开辟成博物馆,陈列有出土文物和城市复原模型,全面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是一处集考古发掘、科普展示于一体的奥古斯塔·劳里卡罗马遗址博物馆。
从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从大剧院到主教堂,巴塞尔城的酒窖、唱诗班、名人故居见证了这座城市几个世纪的沧桑。一座座街头博物馆穿过千年的历史长河,向人们展现出最真实的历史。
博大精深——公共博物馆
历史悠久的巴塞尔公共博物馆包括四个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州立博物馆。成立于1894年的巴塞尔历史博物馆,是瑞士国家遗产之一;有着150余年历史的巴塞尔民俗博物馆,是欧洲最早向公众开放的民族学博物馆,其来自四大洲的藏品多达30万件;巴塞尔古代艺术博物馆,是唯一一家致力于收藏地中海古代文明艺术品的博物馆,常设展览跨越5000年历史,收藏有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600年间来自埃及、希腊、伊特鲁里亚以及罗马文明的艺术珍品;被誉为自然历史宝库的巴塞尔自然历史博物馆,旨在收藏、保护和展示与自然历史相关的藏品,涵盖了动物学、昆虫学、矿物学、人类学和古生物学,馆藏达770万件。四个州立博物馆循序渐进地像一条主线贯穿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角度概述了世界历史和巴塞尔城市发展史,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巴塞尔城市的自然之美和人文积淀之深厚,充分展示出巴塞尔作为欧洲的交通枢纽,在文化传播和文明延续上的重要性。

巴塞尔历史博物馆赤足教堂外观
巴塞尔历史博物馆是瑞士最著名的历史博物馆之一,主要部分位于巴塞尔市中心始建于13世纪的方济各赤足教堂(Barfüsserkirche),是莱茵河上游地区最全面的文化艺术品宝库,展示面积达6200平方米,常设展包括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的教堂遗珍,巴塞尔挂毯、货币和彩色玻璃画等历史遗物以及16世纪霍尔拜因(Holbein)家族《死亡之舞》(BaslerTotentanz)的碎片。巴塞尔历史博物馆本着“为未来保存巴塞尔的文化遗产”的宗旨,致力于以展览启发性和公众参与性的方式来展现巴塞尔城的历史、巴塞尔区域的历史以及巴塞尔人的历史。在设展上,充分考虑到艺术品的历史性和典型性,不仅仅展出单件藏品,而是用多种展览格局把它们置于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下展出,让人们能回到展品的原生社会环境,去感受它所带来的文化震撼。

巴塞尔古代艺术博物馆古埃及展厅
见微知著——专题博物馆
各式各样的专题博物馆是巴塞尔庞大博物馆系统的关键部分,它们尽情地展现了巴塞尔社会生活和城市的细节之美。通过了解日常用品的历史,最能接近城市生活本身,感受典型的市民生活,走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平凡社会,零距离的感受一座城市的生活气息。它们虽然没有公共博物馆的恢弘,但是在那里可以从一些独特的藏品中看到真正的日常生活。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CarlGustavJung)于1824年创建的解剖学博物馆,收藏有制作于1543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解剖学骨骼标本以及16世纪以来多例重要解剖学标本;收藏有古今各式骨灰罐、柩车、石棺、墓志铭的葬具博物馆,建立在瑞士最大的墓地,是欧洲为数不多的丧葬文化主题博物馆;中世纪磨坊内的纸博物馆,以公众参与性和现场展示性传承了中世纪以来从造纸、铸字、排版、印刷直至装订的造纸工艺;玩具世界博物馆,以其超过2500件泰迪熊玩具和6000件各类玩偶而成为欧洲绝无仅有的玩具世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泰迪熊收藏。

纸博物馆造纸工具
始建于19世纪的巴塞尔大学药剂学历史博物馆位于著名历史建筑Zum Vorderen Sessel内,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伊拉斯谟,欧洲著名炼金术士、首创医疗化学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曾居住于此,2层居室内遍布中世纪以来各类珍贵药材、医疗器械、医书,拥有充满着神秘诱惑的世界上最大的药剂学历史收藏室,其中完整保留的药房、药剂师实验室以及15~19世纪著名的药剂瓷器收藏都是欧洲乃至世界医学药剂史上的奇迹。
博物馆主要分为6个部分,药材厅、医书厅、护身符厅通过动植物类药材、药剂文献和处方簿、驱病护身符来展现传统药剂学的传承;药剂器械厅、药剂容器厅则通过早期显微镜、天平砝码等科学仪器和15~16世纪新兴的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和瑞士的药剂陶瓷容器来展现医药学的发展和进步。最重要的实验室和药房厅由两大著名展室——由15世纪哥特式私人礼拜堂改造的炼金术士实验室和18世纪风格的药剂师实验室组成,各式器械和瓶罐展示了工业革命以前巴洛克时期的药剂师生活和医学发展程度。

药剂学历史博物馆陶瓷容器厅
巧夺天工——艺术博物馆
艺术史就是巴塞尔的城市发展史。巴塞尔从古至今都是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从1661年巴塞尔成立欧洲第一家公共艺术博物馆起,巴塞尔著名的艺术展延续了其千余年来的文化精髓,古典的中世纪艺术之美同现代各种艺术流派的传承与创新交相辉映。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高水平艺术博览会,被视为当代艺术市场的晴雨表。全世界经营现代艺术的画廊,无不以藏品入选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为荣,被誉为“世界艺博会之冠”。
世界上最精美展馆之一的贝耶勒美术馆(BeyelerFoundation),是世界最著名的私人藏品博物馆,200件绘画和古典现代主义雕塑作品涵盖了从晚期印象派、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等等风格,此外还有大量非洲、阿拉斯加和大洋洲地区的雕塑作品。
丁格利博物馆(TinguelyMuseum)专门收藏20世纪瑞士本土著名雕塑家、艺术家让·丁格利(JeanTinguely)的动态艺术作品,利用废旧金属、齿轮、塑料管、马达等材料,创作出如机械装置一般可以运动的雕塑作品独具匠心。

丁格利喷泉(Tinguely Brunnen)
被列入“瑞士国家和区域重要文化财产名录”的巴塞尔美术馆是欧洲最著名的美术馆之一,是历史上全欧洲第一家向公众开放的美术馆。历史悠久,藏品丰富,拥有瑞士最多、最具影响力的大众艺术藏品,15~17世纪画作、铜质雕刻品和19~20世纪的艺术品、最大规模的霍尔拜因家族收藏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其他艺术大师作品,使其足以以全世界独特的艺术作品群构成一部欧洲美术史。

巴塞尔美术馆雕塑作品《加莱的市民》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当城市的一切辉煌最终都湮没在历史的兴衰中,古老的历史遗迹和经典的艺术品成为永恒的人类文化遗产,无时无刻都在阐释着过去。巴塞尔,莱茵河畔的文化圣地,用包容的姿态孕育了千年的文明史,延续不断的城市历史背后,是人们对于自身历史的了解和对文化的尊重。对待过去的态度决定了人们的未来的走向,而巴塞尔人用40余座博物馆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徘徊于历史遗迹之中,举手投足之间是时光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转;徜徉于展柜之侧,目之所及之处是人类智慧凝结在艺术品上的永恒瞬间。博物馆,用静态的展柜演绎历史千年的传承与变革,把城市千年的文明史凝聚在聚光灯下、凝聚在对未来的希望里、凝聚在人们最深的记忆中。
本文是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中国古代人类骨骼遗存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共享”项目的中期成果,得到了“吉林大学资助研究生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计划”的资助,特此感谢。
(本文刊登于《大众考古》2015年01月刊,作者均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