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兰州发现明肃府养马碑文
摘要: 中国文物报讯 兰州市博物馆在市辖榆中县和平乡菜子山村西沟社农田边,发现一块明代肃王府养马碑文。此碑圜首形,碑座全埋在土里,碑身高173厘米,宽81厘米,厚13.5厘米。碑的一面竖书楷书大字“肃府官滩四至碑”,另一面行书小字共10行,行20余字不等,共250余字。主要记述“党家山官滩一处,东至泉山、南至石门山唐母坟、西至柴沟牧地、北至挂车巷,原系本府牧养进 ...
中国文物报讯 兰州市博物馆在市辖榆中县和平乡菜子山村西沟社农田边,发现一块明代肃王府养马碑文。
此碑圜首形,碑座全埋在土里,碑身高173厘米,宽81厘米,厚13.5厘米。碑的一面竖书楷书大字“肃府官滩四至碑”,另一面行书小字共10行,行20余字不等,共250余字。主要记述“党家山官滩一处,东至泉山、南至石门山唐母坟、西至柴沟牧地、北至挂车巷,原系本府牧养进贡骟马祭祀牛羊之所……俱应竖立界址以杜侵耕”云云。碑石立于万历八年(1580年),此碑在《甘肃通志稿金石志》、《陇右金石录》及其他有关地方志中均失载。它的发现,对甘肃马政的研究提供了实物史料。
甘肃是我国养马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周孝王(公元前九世纪)时,就使非于养马于渭河流域,后历汉唐及宋元,甘肃的河西走廊和陇东、陇中、陇南的一些地方,一直是国家养马基地,载于史籍者斑斑可考。明政府也十分重视茶马之政,尤其注重制定战马的繁衍和供应政策。洪武四年,甘肃设茶马司于秦(天水)、洮(临潭)、河(临夏)三州,后河、洮二州相并,移州司于西宁,增设甘州(张掖)茶马司。建文元年(1399年),明太祖第十四子肃王朱自甘州迁徙兰州,茶马司亦移兰州,兰州和莊浪(永登)二处分别为贸马易茶之所。甘肃当时向朝廷进贡骟马,这种马经阉割后,不仅性情变得温和,易饲养,而且发病少、好管理、好骑使,是理想的战马。据实地考察,明肃府“牧养进贡骟马”的官滩,至今仍林深草茂水丰,是数百年前皇家马匹繁息的良好牧场。(薛仰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