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北魏贵族墓葬见证草原丝路繁荣

摘要: 金属元素分析(本版图片由锡林郭勒盟文体广电局提供)清理墓室开棺实验室考古出土文物4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召开。680个参评项目,有25个进入这场最后的角逐,究竟哪些会位列前十?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在拭目以待。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从1990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按照多个评选标准,入选的考古新发现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除此还要在中国考古学 ...

    金属元素分析

    (本版图片由锡林郭勒盟文体广电局提供)

    清理墓室

    开棺

    实验室考古

    出土文物

    4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召开。680个参评项目,有25个进入这场最后的角逐,究竟哪些会位列前十?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在拭目以待。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从1990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按照多个评选标准,入选的考古新发现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除此还要在中国考古学科发展上具有新的内容信息和新的认识,因此也被誉为“文物界奥斯卡”。

    入选难度可想而知。当主办方工作人员宣布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北魏时期贵族墓葬获得16票时,我区参会人员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一共25票,我们16票,内蒙古又一次赢了!25年了,锡林郭勒盟终于有了第一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锡林郭勒盟文体广电局副局长庄永兴4月1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难掩激动。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说,加上本次入选,我区已经有了9项考古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本报记者  刘春  巴依斯古楞

    一次文物保护行动的惊人发现

    2013年10月下旬,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正镶白旗牧民图们准备到架子图山南坡山坳中寻找牛群。出门时,他发现自家的草场栅栏门被人反锁了,有了两年多文物保护经验的图们立刻想到了伊和淖尔的古墓群。“有盗墓分子!”他立即打电话报告了正镶白旗文物管理所。当文物、公安人员紧急赶赴现场时,古墓已被挖开,盗墓分子逃离现场。

    令图们和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行动,竟然有了举世震惊的发现——1500年前的罕见鲜卑贵族漆棺出土。

    锡林郭勒盟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确认境内有旧石器晚期人类居住洞穴遗址等共计1148处。

    灿烂的历史文明吸引了世界目光,也令不法分子垂涎三尺。为守护好草原先民留下的灿烂文化,各旗县都成立了基层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但由于草原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文物点多面广,管理人员不足,使文物保护、巡查、看护、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盗掘古墓、古遗址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

    如何才能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文物保护部门想尽了办法。2011年,在自治区文化厅支持下,锡林郭勒盟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马背文物保护队,动员牧民参与保护文物遗迹。自治区文物局统计显示,马背文物保护队成立以来,累计报案100余次,其中,经各地文物部门核查属文物类案件70余次。由于报案及时,现已协助追回文物20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文物100余件,制止破坏文物现象20余次,移送公安机关文物犯罪分子10余人。

    庄永兴说,北魏贵族墓葬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是锡林郭勒盟马背文物保护队在田野文物保护中取得的新成果。

    考古新发现不断刺激专家兴奋点

    一系列保护性考古发掘行动相继展开——

    2010年夏天、2013年初冬和2014年冬季,自治区文物局、自治区考古所及锡林郭勒盟文物部门对位于正镶白旗的伊和淖尔墓群进行3次抢救性保护发掘。出土的文物珍品,成为解放后内蒙古北魏墓葬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2011年和2013年,根据锡盟马背文物保护队队员的报告,我区文物部门又对其中两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其中2013年出土一具比较完整的漆棺,棺质为松柏,外表面涂有黑色漆,木棺斜长2.7米、头部高1.4米、头部宽1.2米。棺头处覆盖一层丝绸,木棺装饰有鎏金泡钉数枚,漆棺正面彩绘有宽圆脸、黑纱帽、窄袖服装的北魏风格的人物,以及身上绘有花纹的马和车等。

    2014年3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内蒙古博物院、自治区考古所、锡林郭勒盟文保部门对出土漆棺进行了实验室保护性清理发掘,棺木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墓主人,下层摆放了一批随葬品。漆棺内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金银器、金腰带、木器、弓箭、毡制品和一具干尸等300多件文物。

    同年,自治区考古所和锡盟文体新广局、文物站、博物馆及白旗文广局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组成考古队,对该墓群再次进行抢救发掘,墓内出土大量金银器、陶器、漆器、金属器等陪葬物,还有鎏金铜铺首衔环、青铜龙首帐钩,以及陶罐、铁灯等文物。

    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专家们的兴奋点被持续地刺激着。那么,他们发现了什么?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理由

    考古专家认为,该墓葬区是北朝时期在北方草原地区遗存的重要贵族墓地,在内蒙古为首次发现。抢救保护的漆木棺,保存相对较完整,未曾开启,其完整程度在国内同时期鲜卑墓葬中较为罕见。使用漆木棺的葬俗,与同时期的北魏墓葬有所不同,较为罕见。漆木棺和丝织品等文物的出土,对研究北魏时期的丧葬习俗、服饰装备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该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有鲜明的异域文化特征,与草原丝绸之路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波斯琉璃碗、古罗马人物头像银碗等很有代表性。出土文物与有确切纪年的大同出土北魏太和年司马金龙墓的随葬品十分相似,考古专家以此推测,伊和淖尔墓当时属于北魏的某一个游牧民族的墓葬群。出土的用施蜡法制作的人物铁灯和纯铜的铜钉等器物对研究古代铸造业有着积极作用。

    2014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会议评审团专家一致认为,伊和淖尔墓葬群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纬度最北的北魏墓群。这些墓葬分布集中,排列有序,规格较高,显然是一处家族性贵族墓地。墓葬结构、木棺、陶器、漆器的造型图案,均具有鲜明的鲜卑文化特点,但金属器的工艺和造型图案却又表现出欧亚草原地区其他民族的一些文化特点,有一部分遗物为中西亚舶来品,说明该族群利用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亚草原建立了一定的商贸联系。北魏墓群的发现和抢救发掘,对研究北魏王朝的历史、北魏六镇的历史、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及北魏时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北方草原曾是北魏时期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北方诸民族与鲜卑贵族保持密切关系,是近年来我国边疆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