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再议毗伽可汗王冠图像内涵

摘要:   默棘连是突厥第二汗国的一位重要可汗,史称毗伽可汗。2001年八九月间,土耳其和蒙古国联合考察队在鄂尔浑河畔突厥可汗陵园发现了一处中世纪宝藏,毗伽可汗王冠是出土文物之一。该王冠上的基本纹样是锤揲出的忍冬花草纹,王冠有五个立板,正中板上有一只神鸟展翅翘尾,仿佛正与另一只鸟倾力相斗,鸟尾上方呈葵花状日轮。在毗伽可汗王冠之前发现的阙特勤 ...

  默棘连是突厥第二汗国的一位重要可汗,史称毗伽可汗。2001年八九月间,土耳其和蒙古国联合考察队在鄂尔浑河畔突厥可汗陵园发现了一处中世纪宝藏,毗伽可汗王冠是出土文物之一。该王冠上的基本纹样是锤揲出的忍冬花草纹,王冠有五个立板,正中板上有一只神鸟展翅翘尾,仿佛正与另一只鸟倾力相斗,鸟尾上方呈葵花状日轮。在毗伽可汗王冠之前发现的阙特勤碑顶也塑有一只神鸟,和毗伽可汗王冠上的神鸟形体特征相同。王小甫认为此鸟是鹖鸟,是拜火教中斗战神化身Vareghan鸟的原型。林梅村、尚永琪认为王冠上的鸟是海东青,陈凌认为此鸟是朱雀。笔者认为毗伽可汗王冠上的鸟是鹖鸟,王冠图像内涵除了受到祆教的影响,也受到萨满教、佛教思想艺术和中原鹖冠的影响。

  王冠图像蕴含萨满信仰

  立足于突厥语族固有的传统宗教信仰考察毗伽可汗王冠,我们就会发现王冠上的日轮与鹖鸟蕴含了突厥语族世代相传的传统宗教信仰——萨满教。

  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广泛流传于亚洲北部和中部、欧洲北部、北美、南美和非洲。萨满教是多神教,认为万物有灵,没有主神,崇拜自然、图腾、祖先。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洲—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都有信奉萨满教的悠久历史。“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可汗恒处于都斤山,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敬鬼神,信巫觋。”(《周书》卷五十)以牙帐东开敬日,祭先窟、天神和地祇,信巫觋,都是突厥语族信奉萨满教的突出特征。8世纪的古突厥文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的碑铭中“在突厥腾格里的佑护下”之词句时有出现。在突厥语里,“腾格里”是“苍天”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天神”。

  在萨满教中,鸟是通天的神灵之物,飞得最高最快的鹰就是神的使者。海东青翅膀长尾羽短,擅长飞翔,“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鸟中的珍品除了海东青还有鹖鸟,鹖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的别名,翅膀短尾羽长。古籍文献记载这种珍贵的动物时采用的是别名“鹖鸡”或“鹖”,而不是褐马鸡。因古今文献称谓的差异,鹖鸟不像朱雀和海东青那样家喻户晓。鹖鸟的突出特点是生性勇猛善斗,斗敌死乃止。鹖鸟“敌不避强,战不顾死”的勇往直前精神深为北方民族赞赏,他们崇拜鹖鸟“虽为微物,志不可挫”的战斗精神,头插鹖尾,幻想着自己在猎获野兽和同敌人的战斗中,具有鹖鸟的神勇,战无不胜。

  佛教思想、艺术影响王冠制作

  毗伽可汗王冠图像也含有佛教文化因子,日轮表示佛,日轮转动,佛光普照,给世界带来光明,使众生觉悟,予以黑暗、混乱世界秩序,确立维持世界光明。忍冬越冬而不死,经常被运用在佛教用品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

  6世纪中叶,突厥第一汗国在金山之阳崛起,取代柔然称雄于漠北草原。在突厥扩张版图的过程中,随着对中亚地区的征服,信奉佛教的龟兹、高昌和罽宾等被纳入突厥领地,突厥开始接受佛教文化。553—572年,西魏宇文泰在长安为木杆可汗修建了突厥寺院,556—560年,宇文毓为该寺院撰文立碑,碑文说“突厥伟大的木杆可汗,在夏天皈依了佛教,这完全是上天的功劳”。木杆可汗的继任者佗钵可汗对佛教更加开明,“佗钵可汗曾建一伽蓝,并遣使向北齐乞请佛教经典和《涅槃经》”。583年东西突厥分裂后,西突厥在龟兹北面的三弥山建立汗庭。隋朝时,龟兹始终处于西突厥汗国的统治范围内,西突厥在后期开始受到佛教影响,突厥皇族在迦毕试(今阿富汗喀布尔的贝格拉姆城)地区修建了佛教寺院。在突厥第二汗国兴起之前,佛教文化就已经深入到突厥汗国内部,这为后来的毗伽可汗王冠的艺术设计奠定了思想基础,可汗王冠把鹖鸟锤揲于冠顶,以及应用忍冬纹边饰都是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鹖鸟造型置于冠顶,最早见于北魏中期敦煌石窟中的菩萨金刚力士和武将金刚力士。敦煌第254号窟难陀出家因缘图中的金刚力士头戴鹖冠,整只鹖鸟立于冠顶,金刚力士右手握金刚杵,坐在佛的左边。与此窟同一时期的第251号窟、第263号窟的武将金刚力士也是头戴整只鹖鸟置于冠顶的鹖冠。笔者对254号窟和克孜尔77号窟的金刚力士进行比较,两位金刚力士的坐姿相同,冠带两边飘散,上半身裸露,披着天衣,裙子款式也完全相同,差别在于克孜尔77号窟金刚力士冠上的羽毛宛若张开欲飞的翅膀,第254号窟的金刚力士是一只展翅的鹖鸟立于冠顶,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鹖冠从插饰两支尾羽到整只鹖鸟立于冠顶的演变过程。

  金刚力士在佛教中叫作那罗延,乃是具有大力的印度古神,克孜尔77号窟金刚力士的相貌特征具有印度人特点。那罗延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说,又被叫作那罗延天,意译为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相当于世俗世界战争中的勇士。当佛教艺术由龟兹传播到敦煌,建造者以世俗的勇士为偶像塑造了金刚力士的形象,将整只鹖鸟置于冠顶是西域佛教艺术在中原的世俗化。

  中原鹖冠颇具影响力

  战国时期的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面同匈奴相邻,西北又同林胡和楼烦接壤,这些游牧民族常常侵扰赵国。北方民族的轻装骑射使其在战争中占尽优势,在游牧民族文化影响下,为了提高作战能力,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初开始服胡,之后训练骑射。赵武灵王不仅在衣服的款式上仿效胡服,而且考虑到冠帽的改革。他改革创制的冠帽有三种:惠文冠、鵔鸃冠与鹖冠。鹖冠就是在冠帽的两侧竖鹖鸟尾羽,由作战勇猛的武士佩戴。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羯、氐、鲜卑等民族进入黄河流域建立政权,改变了传统的中原文化结构。具有地域特色的北方民族服饰在中原深受喜爱,身穿胡服成为时尚,鹖冠也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冲击,打破了常规体制,开始变得自由灵活,这在高句丽墓葬壁画、甘肃高台骆驼城魏晋墓葬壁画中都有所表现。

  北魏中期鹖冠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完成变革之后,也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中原进一步流传。唐朝左仆射贾耽神道碑中提道:“属有邻师,戍兵护边,鱼服鹖冠,异军三千,公弛柝罢警……”虽然唐朝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但也不乏征战之事,盛唐时期鹖冠的流传也达到鼎盛,唐朝的鹖冠体制对突厥第二汗国王冠的总体艺术设计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唐玄宗时期,第二汗国突厥毗伽可汗积极发展与唐朝的友好关系,“请父事天子”,尊唐玄宗为父。开元二十年(732)阙特勤去世,唐玄宗“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郎中吕向赍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碑文,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开元二十二年,毗伽可汗离世,唐玄宗“诏宗正卿李佺往申吊祭,并册立伊然,为立碑庙,仍令史官起居舍人李融为其碑文”。《阙特勤碑》碑铭也称:“我遣人从汉人可汗那里招请画师,要他们装饰陵墓。(汉人可汗)并未拒绝我的请求,派来了汉人可汗的宫廷画师。我令他们建造了一座非凡的陵墓,在(陵墓的)内外都装饰了精妙的绘画与雕刻。”由碑文可知,唐朝的画师参加了毗伽可汗陵园和阙特勤陵园的修建工作。当时中原正广泛流传毗沙门天王信仰,鹖鸟置于冠顶的鹖冠随着佛教的普及广泛流行起来。毗伽可汗王冠制作既受到佛教艺术影响,又借鉴了中原鹖冠的时尚款式。这也可以从同一时期的唐朝墓葬天王雕塑得到证实,如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天王俑,头顶置一展翅欲飞的鹖鸟。

  综上所述,毗伽可汗王冠图像蕴含了北方民族世代信奉的萨满信仰,但由于佛教思想、艺术和中原鹖冠的影响,王冠的设计制作呈现了鹖冠图像,而不是海东青冠和朱雀冠,它是北方民族政权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