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92窟迦陵频伽赏析
摘要: 炳灵寺石窟中的迦陵频伽出现的时间相对于其他石窟较晚,主要绘制在藏传佛教壁画中,第92窟壁画中的迦陵频伽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第92窟开凿于唐代,窟内壁画经明代重绘。窟内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在佛项光两侧绘有两身迦陵频伽。图中的迦陵频伽,束高发髻,面方圆,戴挂珠,拖着长长的尾羽,巾带穿臂在头后飘展成圆形,双臂自然伸开作舞蹈状,身 ...
炳灵寺石窟中的迦陵频伽出现的时间相对于其他石窟较晚,主要绘制在藏传佛教壁画中,第92窟壁画中的迦陵频伽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第92窟开凿于唐代,窟内壁画经明代重绘。窟内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在佛项光两侧绘有两身迦陵频伽。图中的迦陵频伽,束高发髻,面方圆,戴挂珠,拖着长长的尾羽,巾带穿臂在头后飘展成圆形,双臂自然伸开作舞蹈状,身姿曼妙,飘逸灵动。迦陵频伽周围有云气纹,佛背项光颜色多为绿色,外缘绘有蛇纹。 迦陵频伽,梵语kalavinka。又作歌罗频伽鸟、羯逻频迦鸟、迦兰频伽鸟、迦陵毗伽鸟。意为好声鸟、美音鸟、妙声鸟。此鸟产于印度,本出自雪山,山谷旷野亦多。其色黑似雀,羽毛甚美,喙部呈赤色,在卵壳中即能鸣,音声清婉,和雅微妙,为天、人、紧那罗、一切鸟声所不能及。在佛教经典中,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据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胜于常鸟,后来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有翼天使结合,组合成了半人半鸟的形象。佛教传人中土后,迦陵频伽随之而来,成为宗教、建筑及诗歌的重要题材。佛教经典中常用迦陵频伽的声音来譬喻佛、菩萨说法议论之音。 在佛教典籍中有很多关于迦陵频伽的记载,例如东晋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记载:“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周晔六时,天雨曼陀罗花,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罪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说阿弥陀经》是最早记载有关“迦陵频伽”的汉译佛经。认为“迦陵频伽”等“诸众鸟”,在佛国世界“昼夜六时,出和雅音”,让众生听闻此声,便会自然心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佛经中关于迦陵频伽的记载不胜枚举,根据佛经典籍记载,其有两个特征:一是人首鸟身;二是鸣雅音、与佛教教义共存。除装饰作用外,不管是具体的描写还是抽象的比喻,永远都伴随佛教教义同时出现在画面上。如中国古代,有龙就有皇帝,有凤就有皇后的符号形象特征,迦陵频伽形象是佛教“法音喧流”职能特征的符号代表。 一幅迦陵频伽图融合了丝绸之路上多种文化的内涵,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炳灵寺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炳灵寺第92窟壁画中的迦陵频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