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度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部门决算
目录第一部分部门概况一、部门职责二、机构设置第二部分2022年度部门决算表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二、收入决算表三、支出决算表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九、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 ...
目录第一部分部门概况一、部门职责二、机构设置第二部分2022年度部门决算表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二、收入决算表三、支出决算表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七、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九、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 ...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10月14日,“炳灵寺石窟‘建弘题记’发现60周年暨西秦石窟艺术”学术研讨会在甘肃永靖举行。来自全国各石窟寺保护管理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炳灵寺,围绕60年来对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建弘题记”及其西秦佛教的学术研究、价值阐释、科学保护、数字化展示利用,以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等内容展开学术交 ...
千佛是石窟造像中常见的题材,是大乘佛教禅僧观佛的重要对象,体现了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据佛经记载,只要绘塑、敬拜、书写、诵念千佛形象和名号,不仅自己可以成佛,还可以救众生苦难,同往极乐世界。所谓“千佛”,是指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一千尊佛,最初是指“贤劫千佛”。在汉译佛经中,“千佛”一词始见于西晋竺法护译《贤劫经》卷六《千佛名号品》中。 ...
炳灵寺石窟第13龛现存有一尊唐代时期的石刻造像,高0.97米,高肉髻,肉髻前雕髻珠,面相丰圆,双耳垂肩,眼角细长,作下视状,嘴宽,下唇厚,颈有三道纹,着袒右肩袈裟,袈裟紧贴身,下着裙,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于胸前握袈裟一角,跣足,立于半圆形仰莲台上。这是一尊典型的番禾瑞像。炳灵寺石窟第13龛番禾瑞像番禾瑞像又称番禾圣容像或御容山圣像,番禾瑞像的出现 ...
龙尊王佛(Nagaraja Buddha)全称“龙种上尊王佛”,即“龙种上尊如来”,是佛教礼仪活动中称颂的三十五佛之一。佛经记载,文殊菩萨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修行的果位是佛,过去世叫“龙种上尊佛”,示现的法身就是“龙尊王佛”。《首楞严三昧经》述:庄严劫有上古佛——龙种上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度尽世间天人, ...
炳灵寺石窟中的迦陵频伽出现的时间相对于其他石窟较晚,主要绘制在藏传佛教壁画中,第92窟壁画中的迦陵频伽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第92窟开凿于唐代,窟内壁画经明代重绘。窟内石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在佛项光两侧绘有两身迦陵频伽。图中的迦陵频伽,束高发髻,面方圆,戴挂珠,拖着长长的尾羽,巾带穿臂在头后飘展成圆形,双臂自然伸开作舞蹈状,身 ...
在炳灵寺石窟中,保存着大量的“擦擦”,当地民间称之为“擦擦佛”。在炳灵寺石窟的下寺和洞沟区域内有不同数量的分布。炳灵下寺的“擦擦”主要保存在三个地方,一处位于第135窟上方的一个孔洞中,形状多为圆形或葫芦形。一处位于第171龛唐代弥勒大佛左脚旁的一洞窟中,里面保存着数以千计的“擦擦”,形状与135窟上方小洞中的“擦擦”基本相同。另外一些 ...
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各个教派祖师的雕塑画像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宁玛派的莲花生大师,噶举派的米拉日巴尊者,格鲁派号称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等。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创始人之一,是西藏“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炳灵寺石窟保存有三处米拉日巴造像和壁画:第18 ...
大佛寺石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主干线上,近年来,彬州市依托大佛寺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全市旅游发展以大佛寺景区为龙头,按照“一城一窟一湖三川一馆”的思路,加快打造丝路旅游明珠,使大佛寺石窟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更加鲜明。 举办节庆活动,提升旅游品牌形象。通过连年举办大佛旅游节,同时亮相 ...
陈克云,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保卫科副科长,1966年8月出生在永靖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三爷、叔叔、哥哥为守护炳灵寺石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继承了父辈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从基层守护石窟人员到民警队队长再到如今的保卫科副科长,为了炳灵寺石窟的安全,甘于奉献、无私坚守、常年以石窟为家,守护炳灵寺石窟近三十个春秋。正如他的网名“万 ...
1963年,甘肃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冒险登临距地面约60米高处的天桥南洞(现编号169窟),在洞窟北壁发现了一方落款为“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墨书题记和大量西秦时期的佛教造像与壁画。建弘题记是我国现存有最早明确纪年的墨书题记,是在崖壁上先以草泥敷平,上施白粉,再挥毫落墨而成。题记高0.47米、宽0.87米,凡21行,每行有24字,行间有界栏 ...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县南35公里处路线1:兰州——刘家峡大坝乘船——炳灵寺石窟路线2:兰州——刘家峡——向阳码头乘船—炳灵寺石窟路线3:兰州——临夏——东干码头乘船——炳灵寺石窟路线4:兰州自驾车——炳灵寺石窟
在佛教造像中,释迦牟尼佛的造型最多,有行、坐、立、卧像,有降生像、思惟像、苦修像、说法像、成道像、涅槃像等。苦修像作为释迦牟尼修行成道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事迹,与出家、成道、说法四个重要经历组成为佛教四相,成为佛教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犍陀罗系的苦修像较多,中国现存苦修像以炳灵寺石窟第169窟20龛为最早。第169窟20龛依崖壁开龛造像,龛内 ...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教派之一,有其自身创始、传播和发展历史。公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了佛教。在那个时期还没有形成佛教造像的制作,作为主尊像的释迦牟尼形象,直至公元前二至一世纪才在印度西北开始出现。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传播,向北传入阿富汗(大夏)、伊朗(安息),经过阿姆河流域(大月氏),越过帕米尔高原(葱岭)传入了 ...
炳灵寺石窟第16窟 涅槃像炳灵寺石窟第16窟涅槃佛像是北魏时期的泥塑作品,经过了唐代和明代两次重修,是我国石窟中保存最早的涅槃佛像。佛像身长8.6米,肩宽1.8米,佛床高1米,坐西朝东,右胁而卧,左手平伸于体侧,五指并拢扶腿部,手指纤细柔软,头枕二层台。面部长圆,有毫光,磨光高肉髻髻,颈细,身躯修长,着红色通肩袈裟,衣纹作有规律的阶梯式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