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第6窟造像与壁画

摘要: 炳灵寺石窟第6窟开凿于北周时期,为一平面近长方形的穹隆顶窟,窟门为纵向长方形券顶。从壁画上的遗存痕迹来看,窟内原应有7尊造像,现仅存一佛二菩萨石雕像。窟内现存正壁的主尊佛及南、北二壁的胁侍菩萨石雕像。正壁的主尊佛像有低平肉髻,宽平短额,额间有白毫,双眼呈半月形平视前方,轻抿小嘴,唇角含笑,五官小巧而紧凑,集中于面部中央,使其面型更 ...


炳灵寺石窟第6窟开凿于北周时期,为一平面近长方形的穹隆顶窟,窟门为纵向长方形券顶。从壁画上的遗存痕迹来看,窟内原应有7尊造像,现仅存一佛二菩萨石雕像。

窟内现存正壁的主尊佛及南、北二壁的胁侍菩萨石雕像。正壁的主尊佛像有低平肉髻,宽平短额,额间有白毫,双眼呈半月形平视前方,轻抿小嘴,唇角含笑,五官小巧而紧凑,集中于面部中央,使其面型更显丰润饱满。颈部短粗,身着衣纹稠密的通肩大衣,大衣表面隐约可见彩绘的田相纹。双手腹前禅定,结跏趺坐于横长方形台基上。身后项光内彩绘缠枝花蔓及圆形和棱形相间的纹饰,背光内绘火焰纹。佛背项光两侧各浮雕一桃形项光,上彩绘火焰纹。由其所处位置和痕迹来看,可能为石雕二弟子或二菩萨像,造像已不存,仅留痕迹。炳灵寺第6窟中的北周造像,一改北魏后期秀骨清像的风格,转而呈现出一种丰润敦厚的造型。

图1: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

南、北两壁各雕一胁侍菩萨像,均戴花冠,额头扁平,嘴角略含笑意,面相丰润清秀,脖颈较长。身戴项圈、手镯,披巾于腹部呈十字形交叉,下着长裙,身后彩绘火焰纹项光。其中南壁菩萨右手下垂提净瓶,左手下垂持桃形念珠;北壁菩萨右手上举于胸前,拇指和食指夹一宝珠,左手垂于腹部握一长圆形器物,似为宝瓶瓶颈,瓶身已残失,赤足立于半圆形台上。佛、菩萨像面部均有贴金痕迹。

图2:南北两壁菩萨

窟内壁画为北周原作,窟顶地仗层脱落殆尽,残存的小块壁画上绘有飞舞的飘带,应该是飞天。正壁在主尊佛项光上方绘有自窟顶延伸下来的华盖垂蔓。窟内四壁绘千佛,均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覆莲台上,双手交于腹前结禅定印,身后彩绘桃形项光,上绘火焰纹。每尊佛之间以树相隔,排列整齐有序,共计 746 身。树下千佛像的表现形式在其他石窟中较为少见。在千佛丛中,北壁上方以稍大的画面绘有三尊佛,南壁上方绘有四尊佛,共同组成七佛。七佛均竖条状榜题,低肉髻,面型丰满,身着通肩大衣,坐于莲座上。

图3:千佛

四壁下方绘山林,其中南壁下方画面较清晰。林中有数只猴子在山岩、树丛中攀跳,几只喜鹊在枝头栖息。画面略显粗犷写意,构图简洁。

图4:山林(猴子、喜鹊)

第6窟以塑绘结合的形式展现了禅定佛、七佛、千佛,题材上依然继承了西秦以来的禅学。千佛信仰在北朝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与大乘佛教对千佛供养功德的极力宣扬不无关系。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存国时间仅24年,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如昙花一现,但在佛教史上仍留下了其浓墨重彩的印记。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作者:郭伟霞
编辑:杨彩霞
审稿:杨彩霞、曹学文
审核:丁万华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