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中的龙尊王佛

摘要: 龙尊王佛(Nagaraja Buddha)全称“龙种上尊王佛”,即“龙种上尊如来”,是佛教礼仪活动中称颂的三十五佛之一。佛经记载,文殊菩萨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修行的果位是佛,过去世叫“龙种上尊佛”,示现的法身就是“龙尊王佛”。《首楞严三昧经》述:庄严劫有上古佛——龙种上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度尽世间天人, ...
 龙尊王佛(Nagaraja Buddha)全称“龙种上尊王佛”,即“龙种上尊如来”,是佛教礼仪活动中称颂的三十五佛之一。佛经记载,文殊菩萨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修行的果位是佛,过去世叫“龙种上尊佛”,示现的法身就是“龙尊王佛”。《首楞严三昧经》述:庄严劫有上古佛——龙种上尊如来,于南方平等世界成无上正等觉,寿四百四十万岁而入涅槃,度尽世间天人,功德无量,彼佛即今之文殊菩萨。据佛教典籍所载,顶礼龙尊王佛能消除过去累劫累世淫邪的业障,从邪淫的果报中解脱,也能助忏行者消除过去生中八大劫之罪障。

在炳灵寺石窟中,龙尊王佛的身影多次出现在壁画上,分别位于下寺第132窟、第172窟、洞沟第5窟和上寺第5窟内,且多以三十五佛的整体形式出现。

第132窟开凿于北魏,窟内壁画经明代重绘,窟内藻井周围绘有一组三十五佛,所绘佛像大小相同,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此窟壁画稍有脱落,且略显漫漶而难于一一辨识,故难以确定龙尊王佛具体为哪一尊。

第172窟北壁龙尊王佛
第172窟为一不规则的自然洞窟,现存北魏及北周时期造像,窟内壁画经明代重绘,南壁绘五方佛等;西壁一木阁上绘释迦涅槃并众弟子、菩萨举哀;北壁内侧上方彩绘三十五佛,现仅存32身像。其中最上一排左起第3身为龙尊王佛,佛双手于胸前结金刚拳印,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头部项光上方伸出9条蛇头,蛇头均呈绿色。

上寺第5窟龙尊王佛
上寺第5窟开凿于明代,窟内东壁正中绘药师琉璃光如来,结跏趺坐于仰莲台上,上方周围排列有序地分布着三十五佛画像,现仅存28身,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其中西起第4身为龙尊王佛,头部伸出5条蛇头,白色面,身色已褪为灰色,双手于胸前结金刚拳印。

洞沟第5窟龙尊王佛
洞沟第5窟开凿于元明时期,窟内造像尽失,现存两层壁画,表层壁画绘制于明代制作的横长方形地仗层上,正壁正中绘释迦牟尼佛,其左上方绘一身龙尊王佛。此处的龙尊王佛面呈白色,蓝色身,双手于胸前结金刚拳印,头光外露出8条蛇头,8条蛇尾自座下延伸出来,蛇的颜色各不相同。此处的龙尊王佛则单独出现。

清,龙尊王佛,佛国因缘 澄怀楼珍藏佛像专集
龙尊王佛形象特殊,身后通常有7条蛇互相盘绕,蛇头于佛像头顶伸向前方,这是识别龙尊王佛的特殊标志,而炳灵寺石窟中的龙尊王佛头顶处的蛇头数量各不相同,《圣三聚经》中对此也未作详细叙述,可见各时期工匠在据经绘制时,对龙尊王佛顶部蛇头的数量安排带有随意性和创造性。
明代时期,随着藏传佛教在炳灵寺的兴起,炳灵寺石窟中出现了大量的藏传佛教题材壁画,作为文殊过去世法身和三十五佛之一的龙尊王佛在炳灵寺石窟中得以突出表现,除了佛教典籍中所述礼忏龙尊王佛的殊胜功德利益外,也暗寓了文殊和亲证三十五佛礼忏法门的宗喀巴在藏传佛教中的崇高地位。
作  者:杨彩霞
编  辑:杨彩霞
审  丁万华
学术指导曹学文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