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中的“擦擦”

摘要: 在炳灵寺石窟中,保存着大量的“擦擦”,当地民间称之为“擦擦佛”。在炳灵寺石窟的下寺和洞沟区域内有不同数量的分布。炳灵下寺的“擦擦”主要保存在三个地方,一处位于第135窟上方的一个孔洞中,形状多为圆形或葫芦形。一处位于第171龛唐代弥勒大佛左脚旁的一洞窟中,里面保存着数以千计的“擦擦”,形状与135窟上方小洞中的“擦擦”基本相同。另外一些 ...
 在炳灵寺石窟中,保存着大量的“擦擦”,当地民间称之为“擦擦佛”。在炳灵寺石窟的下寺和洞沟区域内有不同数量的分布。
炳灵下寺的“擦擦”主要保存在个地方,一处位于第135窟上方的一个孔洞中,形状多为圆形或葫芦形。一处位于第171龛唐代弥勒大佛左脚旁的一洞窟中,里面保存着数以千计的“擦擦”,形状与135窟上方小洞中的“擦擦”基本相同。另外一些则在部分浮雕塔塔身正面的小龛内,发现了高僧骨灰或泥制的“擦擦”。

第173窟旁
在洞沟第1窟中保存着许多形状为佛像或佛塔的“擦擦”;第3、4窟之间的一座自然溶洞窟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擦擦”,形状与下寺的基本相同。

洞沟第1窟
此外,在炳灵下寺雍伽玛瑞活佛的舍利塔和炳灵寺附近的塔拉坪的“本康”(藏语意为大殿)中也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擦擦佛”。
擦擦”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为“复制”,指用泥土或掺入香灰、高僧亲友骨灰模制而成的佛教产物,题材大多为佛、佛塔、菩萨、度母或金刚等,大者盈尺,小者不足方寸,形象刻画入微,精巧细腻。经活佛开光后,“擦擦”便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上的灵气和佛性,成为僧俗顶礼膜拜的崇拜对象。至今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藏区和蒙古的部分地区还沿用;二是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三是藏语中“萨”或“洽”就是土的意思,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据《元史·释老志》载:“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擦擦”这一称谓也沿用至今,而汉地及以往书面用语中也称模印泥佛”“脱模泥佛”等,称谓非常杂乱,总之诸称谓均为“擦擦”的各种说法。如今,凡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泥质小佛像、塔,不论浮雕或圆雕,只要属于藏传佛教系列,均以擦擦称谓一概而论,似已约定俗成。此外,“擦擦”的种类也很多,除了常见的“泥擦”以外,还有“骨擦”“布擦”“药擦”“打水擦”“打风擦”等等,它们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制方式。
原初擦擦这种佛教艺术表现形式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风俗演变而来的,根据西藏出土文物古迹及史料考证,“擦擦”传入藏区可追溯至7世纪初松赞干布王朝时期,其形成的佛、佛塔等题材均符合最基本的藏传佛教仪轨,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作为自己愿望的寄托之物,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元史·八思巴传》记:“尝以泥作浮屠,或十万或三十万,名曰‘擦擦’”。

洞沟第1窟
炳灵寺石窟中“擦擦”分布的洞窟或在明代及之后经历过重塑重绘,或位置较低易于信众活动,或附近的遗迹年代较晚,这些都表明了炳灵寺石窟的“擦擦”正是由于元明时期以来,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起而出现。“擦擦”的出现,见证了元明以来藏传佛教在炳灵寺石窟的传播规模,带来了雪域人民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认识,给这座古老的石窟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化了汉藏两族信众的文化交流,大大丰富了炳灵寺石窟的佛教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成为炳灵寺石窟这座佛教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孔孟芳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