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中的米拉日巴尊者

摘要: 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各个教派祖师的雕塑画像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宁玛派的莲花生大师,噶举派的米拉日巴尊者,格鲁派号称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等。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创始人之一,是西藏“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炳灵寺石窟保存有三处米拉日巴造像和壁画:第18 ...
 藏传佛教传入炳灵寺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各个教派祖师的雕塑画像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宁玛派的莲花生大师,噶举派的米拉日巴尊者,格鲁派号称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等。

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的创始人之一是西藏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在藏传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炳灵寺石窟存有三处米拉日巴造像和壁画:187窟有一尊泥塑造像洞沟区第7窟有一尊石雕造像洞沟区第5窟的壁画中绘有米拉日巴画像经专家考证,这些米拉日巴的造像和壁画均属明代作品距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洞沟区第7窟的石雕米拉日巴尊者像现移至文物库房保存),0.7卷发披后面含微笑右臂残缺腰系带胸戴佛珠游戏坐于山石上

炳灵寺石窟洞沟区第7窟米拉日巴像

下寺禅堂北山崖上第187窟的泥塑米拉日巴尊者像通高0.8长发披于身后右手置于耳前做唱歌状左手置于腹前着袒右肩袈裟游戏坐于方形台上

 炳灵寺石窟第187窟米拉日巴像

洞沟第5窟壁画中的米拉日巴尊者像与其师父玛尔巴大师的画像分列窟门两侧上方这幅画像身态与第187窟的米拉日巴尊者的塑像较相似身后绘有背光和项光周围绘有山峦花卉及云纹等

炳灵寺石窟洞沟区第5窟米拉日巴像

米拉日巴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传奇的一生他出生于贡塘今西藏吉隆以北),原属琼波家族自其祖父定居贡塘后称米拉家族他幼时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他与妹妹随母过着贫困的生活成年后为报仇雪耻习苯教黑咒术据传曾咒杀伯父及其眷属亲友30余人并毁坏全村庄稼后因忏悔杀人毁稼之罪孽”,改宗佛教拜噶举派始祖玛尔巴为师矢志习受密法注重实际修持以苦修著称故人们称他为米拉日巴”,意为米拉家族中穿布衣者据说他从玛尔巴学到拙火定冬季只穿单布衣即能抵御严寒米拉日巴的传教方式很独特他患有口吃但其具有一副好声嗓常以歌唱形式教授门徒后由其弟子将这些歌曲收藏整理成米拉日巴道歌集》,在藏域广为流传。“道歌虽属佛教内容但写人叙事多采取比喻手法文字清新流畅对话生动隽永对后世藏族诗歌发展产生过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据史书记载米拉日巴是一个彻底的出世主义者喜欢遁迹山林寻一些远离世俗生活的清幽场所进行苦修他后来的追随者们也承袭了这种修习方式炳灵寺石窟的洞沟区正符合噶举派信徒们理想中山林空谷的修行环境从洞沟区现存壁画造像的内容来看这里应该曾属噶举派的活动范围

由于噶举派诸祖师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加之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推崇其势力崛起卫藏遍及安多波及全国炳灵寺石窟中大量出现米拉日巴尊者和其他噶举派祖师像充分地证明了炳灵寺在历史上特别是明朝时期深受噶举派思想的影响炳灵寺位于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交汇点上处在汉藏文化的叠压地带也位于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证据表明噶举派在青海大规模传播之时也同时传入到了炳灵寺炳灵寺石窟现存的噶举派造像及壁画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还为研究藏传佛教历史和炳灵寺石窟艺术提供了很好的物证

作者:夏艳

审核:曹学文、丁万华

编辑:杨彩霞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炳灵寺石窟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