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新疆伊犁草原文物和民族风情展”正在扬博展出

摘要: 来源: 扬州网-扬州晚报 | 扬州网官方微博镶嵌红宝石金面具西汉串饰原标题:“镶嵌红宝石金面具”主人是谁? 扬州出土的西汉串饰怎么做成的?在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扬州博物馆特别引进了“细君归来——新疆伊犁草原文物和民族风情展”。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现了伊犁河谷的珍奇瑰宝。自开展以来,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副馆长康萍表示,此次精选来扬州展出的文物所采用的制作工艺, ...

来源: 扬州网-扬州晚报 | 扬州网官方微博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

西汉串饰

西汉串饰

原标题:“镶嵌红宝石金面具”主人是谁? 扬州出土的西汉串饰怎么做成的?

在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扬州博物馆特别引进了“细君归来——新疆伊犁草原文物和民族风情展”。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现了伊犁河谷的珍奇瑰宝。自开展以来,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副馆长康萍表示,此次精选来扬州展出的文物所采用的制作工艺,就有江都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时带去的。展览也带来了一些刘细君时代的陶器,讲述当年的故事。而扬州博物馆为喜迎“细君归来”,也挑选了一些代表性文物助兴。

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伊犁文物中的“扬州元素”

两千多年前,江都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成为中国历史上见诸文献的第一位和亲公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也拉开了伊犁与扬州友好交往的序幕。乌孙是西汉时游牧民族在西域建立的政权,今伊犁州曾为其属地。

扬州与伊犁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康萍看来,“细君归来——新疆伊犁草原文物和民族风情展”在扬州博物馆开展,特别有意义。

据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伊犁河谷游牧民族生活用具、饰品等珍贵文物139件,展示了伊犁草原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其中一些文物也蕴含着汉文化,采用的精湛制作工艺就是刘细君远嫁乌孙时带去的。

康萍说,因为是到江都公主刘细君的故乡来举办展览,所以他们精选了刘细君时代的一些陶器,讲述当年的故事,让扬州的老百姓倍感亲切。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

其神秘主人的身份尚未揭开

展品中,昭苏县74团场波马墓地出土的文物之一“镶嵌红宝石金面具”,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好奇。该面具分为左右两半,锤揲成形,抛光后对合焊接,然后用小铆钉铆合而成。面具呈方圆形,额际宽阔,下额丰满,嘴唇微启,八字须,大小与真人面孔相差无几。由胡须判断墓主人是一位男性,络腮胡子右侧排列很多红宝石,左侧也排列很多红宝石。可令人遗憾的是,金面具主人的身份一直未揭开。但是,墓中同时出土了很多金银器和珠宝,足可见墓主人的地位很高。

康萍说,这是国家一级文物,面具的口、鼻、目及面颊系锤揲成形,眉毛粗长,呈柳叶形,眼部用两颗大红宝石为睛,采用镶嵌工艺嵌入眼眶内并且铆合于眼眶上,整个形象威严庄重。这件面具制作工艺精致细腻,康萍认为,这应该是刘细君远嫁乌孙和亲,将汉族的制作工艺带了过去,也可以看作是一件带有“扬州元素”的文物。“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出,刘细君远嫁乌孙和亲,带去了生产用具、制作工艺等,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

扬州出土西汉串饰

曾助兴“法老·王”特展

刘细君是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这是一位聪慧美丽的扬州姑娘,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当年,她沿着丝绸之路,远嫁乌孙王,成功地实施了汉乌联盟,也为丝绸之路增添了更多的传奇。此次扬州博物馆引进“细君归来——新疆伊犁草原文物和民族风情展”,也可以看作是江都公主刘细君回扬“省亲”。为此,扬州博物馆也精选了一些西汉女性墓葬出土的文物,用来表现当时的女性生活。

在展厅里,小巧精致的西汉串饰,吸引了很多人驻足欣赏,啧啧赞叹。这一串饰是1996年出土于扬州市郊区西湖胡场14号墓,串饰出土时位于女主人的胸部,应该为墓主生前配饰之物,肯定也是墓主非常喜欢的饰品。

串饰选用金、玉、玛瑙、琥珀、玳瑁等材料,制作成珠、管、胜、坠、壶及辟邪、鸡、鸭等形状的小饰品,连缀而成。其饰品大小不同,色彩丰富,纹饰各异,制作工艺精湛。每件小饰品皆有极细的穿孔,其中盖扁形金壶和无盖圆形金壶采用敲打、焊接、镶嵌等多种技法制作,尤其精美。

扬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庄志军介绍,这一串饰一直“藏”在库房里,去年,南京博物院举办“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特展时,它曾经参展助兴,今年1月,它回到扬州博物馆在库房里“休养”,直至此次“细君归来”再“露脸”。

“长毋相忘”铜镜

浓缩了女主人的绵绵情意

大云山江都王陵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在江都王刘非的嫔妃的墓葬里,出土了铸有阳文“长勿相忘”四字的带钩,让人印象深刻。考古专家介绍,带钩上的“长勿相忘”四字为“长相思,勿相忘”之省略,为汉代常用的吉祥语之一。

据十二号墓出土的铜印章及铜器上的铭文,得知十二号墓的墓主人是一位姓淳于名婴儿的女子。在其他十座王妃的陪葬墓中,考古人员并没有发现形制相同的带钩,不知是江都王对这位妃子宠爱有加、特赠此物,还是这位妃子一直受到冷落,希望能借此物与江都王重温旧梦。

此次“细君归来”展,扬州博物馆精选出带有“长毋相忘”等铭文的三面铜镜,首次与公众见面。这三面铜镜都出土于扬州地区西汉时期女性墓葬中。

例如其中一面其貌不扬的西汉铜镜,据庄志军介绍,它出土时,考古人员是在漆奁中发现了它,同时还有一个铜刷,为此,专家推测,这面铜镜应该是主人化妆所用。

这面铜镜上有“久而不见”、“长毋相忘”等铭文,绵绵的情意,浓缩在这面铜镜上,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情感世界,也让我们宛若穿越时空的隧道,看见一女子对爱人念念不忘,每天坐在这面铜镜前梳妆打扮,希望以最美好的一面,出现在爱人面前……

錾刻兽纹铜投壶

投壶“真身”首次展出

去过扬州博物馆一楼文博体验中心的市民朋友,可能会在“投壶吧”体验过古代传统的竞技游戏——投壶。投壶是中国古代博戏的一种,是士大夫饮酒助兴时进行的投掷游戏,扬州博物馆特意请人根据馆藏的汉代投壶复制了投壶,使游客可以尝试古人的乐趣。

在此次“细君归来”展览中,扬州出土的“錾刻兽纹铜投壶”首次展出。乍一看,它很像我们今天生活中的花瓶,外表刻有精美的纹饰,整件器物显得端庄大气,既可以作为装饰品,也可以用于游戏,让今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精湛手艺和审美情趣。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