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2024文化遗产宣传季 | 庆祝“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动——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4.18国际古迹遗址日
庆祝“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十周年系列活动
2024年4月18日,在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为庆祝“《威尼斯宪章》60周年”与“丝路申遗成功10周年”两大年度主题,在西安市文物局、未央区人民政府、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与西安市未央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及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联合主办了“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活动,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世界之光全球治理协会丝路青年社、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等单位也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做出了巨大贡献。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等学校公开募集的国内外学生以遗产地现场考察,遗产活化文艺表演,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与VR体验项目展示报告、主题创意创作活动等形式参与和庆祝了2024年的“国际古迹遗址日”。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的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自2001年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号召会员国开展相关活动,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扩大社会影响。
202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将“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定为“《威尼斯宪章》60周年与时代挑战”(Disasters & Conflicts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Venice Charter)。《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发布于1964年,是ICOMOS所遵循的指导原则。《威尼斯宪章》中的古迹遗址保护准则和修复原则广泛被世界各国采纳和接受。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遗址保护工作开始广泛与世界接轨,《威尼斯宪章》的理念也对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十年以来,自然与人为的各项灾害依旧威胁着古迹遗址的安全,而《威尼斯宪章》依然能够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之源和行动方向,指引我们应对各种威胁与挑战。2024年也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十周年纪念,因此今年也是宣传丝路申遗与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节点。
0
✦
此次活动以遗产地参访拉开序幕,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与大明宫书院(考古探索中心)等重点遗址保护展示区域,较为详细的了解了大明宫遗址保护历程以及重要成果。主会场活动中,特邀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舞蹈专业学生以精心编排,具有唐风汉韵的舞蹈《踏歌》开场,以具象的艺术形式向与会者展示了文化遗产的活化成果。
✦
✦


02
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舞蹈专业学生,将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进生动的艺术表现中,为无言的大遗址带来生机
✦
✦
IICC-X代表巩天以“从《威尼斯宪章》六十周年到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为主题,简要介绍了《威尼斯宪章》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了其在全球以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并以IICC-X(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秘书处)在丝路申遗前后的各项工作及成果为主线,介绍了IICC-X在跨国协调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十周年之际,IICC-X将不忘初心,进一步推动加强各遗产点间的合作交流,助力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共同发展。

✦
本次活动还进行了文化遗产相关研究项目的展示与分享。“中意可持续城乡遗产保护与再生联合实验室”的师生团队为大家带来“交小城”-传统乡村遗产数字化记录与传承活化展示项目,团队采集了目前保存相对完整的世界遗产地云南元阳哈尼族阿者科村寨的数字模型以及生活场景图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沉浸式的梯田风貌以及民居特色,有机融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VR影像技术让学生们沉浸式观赏“世界遗产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成果。随后,与会师生共同开展了“通像丝路”创意活动,现场展示了创作成果,通过体验与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大遗址保护以及丝绸之路相关一些非物质文化元素的认识与理解。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