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千里联合考古路,续写丝路文明篇
始于西汉,起于长安。丝绸之路在历史的见证下,连通中亚、西亚与欧洲大陆,在不同族群的接力共建下,丝路沿线各国共同描绘出开放交流、汇聚融合的文明图景。
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沿用“古丝路”的历史符号,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不同文明的对话织就了新的纽带。

欧亚经济论坛作为国家层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大平台之一,自创办之初,便担负着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欧亚各国人文交流的重任。十余年来,论坛不断扩大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联合考古、跨国申遗、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新丝路”承载着新希望、新未来,这条融汇多国智慧的合作共赢之路,正以科学、多元的方式续写着千里丝路的文明篇章。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考古工作是探寻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一环。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在实施工作的20余年中,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脉络等都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框架,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陕西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古至今,它都在沟通沿线地区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5年,在首届欧亚经济论坛旅游合作会议上,中国同欧亚各国代表就曾呼吁,以中国为发起国,以西安为起点,将丝绸之路作为一个整体,联合丝路沿线相关国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6月2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长安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西安市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位列其中,它们与其他世界文化遗产一起成为这条繁荣道路上的重要坐标。
一直以来,陕西省内文博系统及多所高校都十分重视中华文明溯源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工作,不断加强与中亚、西亚国家在联合考古、技术运用、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努力呈现中华古老历史文化与世界多彩文明的原貌。
在“一带一路”沿线经常可以看到中外联合考古团队的身影,他们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与合作国开展考古调查、遗址发掘和专题研究,展现古代丝路上的物质交换、族群迁徙、思想交融和文明互动。西北大学中乌联合考古队便是其中的一支。
自2000年起,西北大学考古学团队就以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为切入点,沿着张骞的足迹,从国内的甘肃、新疆到国外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坚持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考古资料,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研究成果,尤其在古代月氏、康居的考古学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和进展。目前,在中乌两国考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发现了乌兹别克斯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游牧民族墓地,以及塔吉克斯坦南部贝希肯特谷地的同类墓地,初步确认它们就是寻觅多年的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
西北大学开展的丝绸之路联合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丝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交流与合作。
千里考古路上的文明观
拉哈特古城遗址位于天山北麓哈萨克斯坦境内,这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遗址。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之一,2017年至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队三次来到这里,与哈萨克斯坦伊赛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同行一起,对拉哈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三年间已发掘出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和多处重要墓葬,获取了拉哈特遗址区域活动过人群的一些物质遗存,为探讨包括拉哈特遗址在内的相关区域众多古代遗址,积累了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丁岩回忆,在考古工作和生活中,双方团队都秉持“科学第一,友谊长青”的原则,积极合作,两国团队结下了深厚友谊。
“和”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平合作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外在表现,丝路精神就植根于身后的中华文明,是丝路多元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哈拉哈特遗址考古合作项目正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秉承丝路精神深化友好交往的实践。
一直以来,中外联合考古团队始终传承发展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地区走好开放包容、普惠发展的共赢之路,各国人民理解互信、多方交流的友谊之路;世界不同文明相互促进、多元共生的和平之路,沿着欧亚文旅融合交流互鉴的桥梁,为文旅繁荣丝路注入更多发展新动能。
现代科技教育守护古老文明
近几年,科技考古已经成为遗址发掘的“标配”。在新科技的助力下,殷墟、凌家滩、二里头、仰韶村、三星堆等许多著名遗址纷纷重启发掘。在中外联合考古的工作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考古发掘技术,不断提升中外合作考古水平也成为考古工作的重要宗旨。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是“中国—中亚五国”外长会晤成果,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西北大学整合相关研究力量成立。中心秉承“考古、合作、共享、传承”的发展理念,致力于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学术机构合作,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开展联合考古工作,研究丝绸之路历史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往互动历程,保护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
目前,中心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13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共建协议,聘请了来自9个国家26位考古领域专家学者担任中心学术委员,初步搭建起一个开放共享的学术合作交流平台。运用现代科技与教育力量,与各国学术机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文明互鉴交流平台。
漫漫黄沙,悠悠驼铃。对丝绸之路这条千年古道的文明探寻过程注定是复杂而漫长的,需要国际社会一道、各学科联合攻关。我国推进与沿线各国的联合考古项目,不仅为相关各国带来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展现历史上东西方商贸经济、文化上的往来与交流;而且可以增进人们对世界不同文明的了解和尊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文支撑。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大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城市功能。与此同时,作为欧亚经济论坛的永久会址,西安在促进中国同欧亚各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欧亚经济论坛召开在即,陕西西安这座活跃于文明交流之路上的历史之城,必将在这“双十汇”的新篇章中描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文:赵梦珂)
编 辑:杨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