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披露!抗战前的殷墟考古发掘影像(二)
发掘年份:1935年春
发掘地点:侯家庄西北冈
发掘日期:3月10日至6月15日
工作人员:梁思永、石璋如、刘耀、祁延霈、李光宇、王湘、胡厚宣、尹焕章
临时人员:王建勋、董培宪
参加者:马元材、冯进贤、清华毕业实习生夏鼐
视察者:傅斯年、李济
监察者:古保会委员董作宾
参观者:徐中舒、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伯希和(Paul Pelliot)、梁思成、徐森玉、刘节、河南大学观光团张邃青等,清华大学参观团刘崇鈜等
西北冈发掘面积8000平方米。在西区将四座大墓挖到底,在东区发掘了411座小墓(大都为祭祀坑), 其中除埋砍头及全躯人葬坑外,还有车坑、马坑及动物葬坑。出土大量器物,有青铜牛鼎、鹿鼎、大园鼎,数以百计的铜盔,大量的铜戈,成捆的铜矛,精致的石雕、玉器、花骨、牙雕、仪仗漆器等。
西北冈墓1004
文化年代:青铜时代、殷虚、商(后期)
发掘日期:1934年10月3日到12月30日
发掘者:梁思永、胡厚宣
描述:本墓为一拥有四条墓道之大型墓葬,虽已遭严重盗掘,但仍出土了几项西北冈最重要的发现。共出土石玉器、蚌壳及蚌器、骨角牙器、金属器、陶器等,若包括完整与残碎之遗物可达一万数千件之多;出土殉葬之人头骨十余个,但应当不只此数。墓底尚有一木室出土。而两个重要的大鼎牛方鼎与鹿方鼎,就是在本墓出土。
方向:墓坑上口南北中线16.5度,墓坑底南北中线14.5度
形状:为一亚字形,拥有四条墓道之大墓
填土情形:夯土,黑红烧土,翻土,而在墓室内西南角有一处小木炭坑。
周壁情形:东西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四壁不甚平整,纵看向外微倾成陡坡,平看只北壁向外凸,余三壁皆向内凹入,纵看,西壁较东壁立陡,南北两壁坡度略同
上覆土层:地面土、姜石土、棕褐土、淤土
其他描述:墓坑被破坏之甚,在西北岗各大墓当中,仅次于1550墓。早期盗掘坑与墓坑的面积比例,也以这墓为最大。至少经过早期与近代两次以上的盗掘。
形制描述:墓坑为长方斗形,口大底小形状略同,四壁不甚平整。四周各壁中间有墓道伸出,正好伸向东西南北四方。墓道北道上有脚窝,可能是因为坡度较陡的关系。墓底所建之木室已全部腐化成泥土,木室周壁保存痕迹之高为其他各大墓所不及。可惜挖到地面以下十一公尺深即达到地下水面,以致周壁之最下一公尺及室底地板无法清理。木室各壁尚有耳室向东西南北各方伸出,亦成亚字形。墓坑内西南角有一片木炭坑。天然遗物方面出有人骨、兽骨、兽牙、兽角、鲸鱼骨,石化的象臼齿、蚌壳,人工的则有石玉器、青铜与其他金属器、陶器、骨角牙器、蚌器等,包括完整与残碎者,共约一万数千件。
葬式类型:单人葬。墓主骨骸早已腐朽,墓中有十余个头骨,应该是殉葬之牺牲。但是本墓被盗掘惨酷,可能还有更多的殉葬骨骸。
类型描述:墓主之骨骸应该是至于墓底之木质木室,但早已朽坏腐坏成泥,不存。
青铜牛方鼎
出土地点:河南省安阳县侯家庄西北冈
年代:青铜时代、殷虚
尺寸(量测):高(通耳)73.3公分、长(全器)64.2公分、宽(全器)45.4公分、重量(全器)110.0公斤、容积(全器)62590.0毫升
保存状况:一侧面自唇缘处折断。
功能:礼仪/宗教用具
形制描述:出土于西北冈1004号大墓南墓道北端与墓室交界处,出土时与鹿方鼎并置。长方形,四足两耳,唇缘外撇,器身四角及中间均有扉棱,四足中空,自上俯视可见器内底有四个孔洞。腹部四壁与四足上部都装饰了大而立体的牛首纹饰,由牛角型态可知为水牛,因称之为牛方鼎。器长边面上的牛首两侧装饰了冠羽飞扬的猛禽。器内底部有牛形铭文。本器为现存殷代方鼎中少数的大型品。
青铜鹿方鼎
出土地点:河南省安阳县侯家庄西北冈
文化年代:青铜时代、殷虚
尺寸(量测):高(通耳)60.9公分、长(全器)51.4公分、宽(全器)37.4公分、重量(全器)60.02公斤、容积(全器)35030.0毫升
保存状况:保存尚好,两侧有裂纹。
功能:礼仪/宗教用具
形制描述:与牛方鼎同出于西北冈1004号大墓,体型较牛方鼎小。以鹿首为装饰主纹,鹿角向上分有数叉,鹿首左右两侧也装饰了猛禽类的鸟纹,鹿首上下另有夔龙纹。值得注意的是,夔龙纹及鸟纹均面朝器物的外侧。鼎足空心,足部上方也以鹿首装饰,器内底并铸有鹿形铭文。商代彝器没有其他以鹿做铭文的例子。
殷墟第十二次发掘
发掘年份:1935年秋
发掘日期::9月5日至12月16日
发掘地点:侯家庄西北冈
工作人员:梁思永、石璋如、刘耀、李景聃、祁延霈、李光宇、高去寻、潘悫、尹焕章
临时人员:王建勋、董培宪
参加者:李春岩
监察者:黄文弼
参观者:丁维芬、刘守中、王献唐、胡占魁、方策
侯家庄西北冈发掘为殷墟发掘以来工程最大的一次。发掘面积9600平方米。在西区发掘了3座带4个墓道的殷代大墓(M1217,M1500,M1550)、1座未建成的大墓 (M1567) 以及少量的小墓(殉葬坑)。在东区发掘了1座带4个墓道的大墓(M1400)、两座带两个墓道的大墓(M1443,M1129) ,785座小墓(大部分为祭祀坑)。出土了1件罕见的蟒皮或是鳄鱼皮鼓。范家庄发掘由祁延霈负责,开探坑21个,面积220平方米。大司空村发掘,开探坑111个,面积1100平方米。
殷墟第十三次发掘
发掘年份:民国二十五年春
发掘日期:三月十八日至六月二十四日
发掘地点:小屯
工作人员:郭宝钧、石璋如、李景聃、王湘、祁延霈、高去寻、尹焕章、潘悫
参加者:孙文青
视察者:李济、董作宾
监察者:王作宾
第十三次发掘,自1936年3月18日至6月 24 日。由郭宝钧主持,地点在小屯村北B、C两区,开探方47个,面积共4700 平方米。发现版筑基址4处,灰坑127个,墓葬181座(其中部分为祭祀坑)。H127甲骨坑出土甲骨文17096片,其中完整龟甲达300版之多,为殷墟发掘以来最为惊人的发现。
殷墟第十四次发掘
发掘年份:1936年秋
发掘日期:9月20日至12月31日
发掘地点:小屯
工作人员:梁思永、石璋如、王湘、高去寻、尹焕章、潘悫
临时人员:王建勋、魏鸿纯、李永淦、石伟
参加者:王思睿
监察者:袁同礼
参观者: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
第十四次发掘7自9336年3月20日至92月 39日。由梁思永主持,发掘地点在小屯村北C、I、两区,开探方60个,面积3950平方米。发现版筑基址26处,灰坑122 个,墓葬132座(部分为祭祀坑)以及水沟等。发现了一批精致的铜礼器、玉石器及大量的陶器、青铜工具武器等,出土字甲2片。大司空村发掘开探坑63个,面积共1100平方米。
殷墟第十五次发掘
发掘年份:1937年春
发掘日期:3月16日至6月19日
发掘地点:小屯
工作人员:石璋如、王湘、高去寻、尹焕章、潘悫
临时人员:王建勋、石伟、魏鸿纯、李永淦
视察者:梁思永、董作宾
监察者:舒楚石
参观者:燕京大学参观团叶公超、闻一多、陈梦家及学生数名
由石璋如主持,发掘地点在小屯村北C区。开探方37个,发掘面积3700平方米,发现夯土基址20处,出土甲骨文599片。
抗日战争期间,殷墟地下文物又遭受到大肆盗掘和破坏。其中最著名的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青铜大方鼎,就是1939年3月,武官村民在小营西地出土的。
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于1928年至1937年间,在河南安阳殷墟进行了十五次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史和世界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来 源丨北京交大古建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