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比姆斯特迂田 Droogmakerij de Beemster (Beemster Polder)
摘要: 遗产名称:比姆斯特迂田
英文名称:Droogmakerij de Beemster (Beemster Polder)
入选时间:1999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v)
地理位置:N52 32 56 E4 54 40
遗产编号:899
遗产描述:
比姆斯特尔迂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是荷兰最早围海开垦的地区。整齐的田园、道路、运河、堤防和小村庄根据古典和文艺复兴的规划原则进行布局,至今仍然保留完好。荷 ...
遗产名称:比姆斯特迂田
英文名称:Droogmakerij de Beemster (Beemster Polder)
入选时间:1999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v)
地理位置:N52 32 56 E4 54 40
遗产编号:899
遗产描述:
比姆斯特尔迂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是荷兰最早围海开垦的地区。整齐的田园、道路、运河、堤防和小村庄根据古典和文艺复兴的规划原则进行布局,至今仍然保留完好。荷兰4万多平方千米的国土中,约有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1282年海水突破海堤,北海与伏列沃湖连成一片,形成了须德海。据统计从13世纪至今,荷兰的国土被北海侵吞了56万多公顷。从13世纪以来,通过围海造田,荷兰共修建了总长达2400千米的拦海大堤,围垦了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这几乎相当于荷兰今天陆地面积的1/5。比姆斯特是荷兰的首个自湖中辟水造地而成的所谓圩田,水通过风车被从湖中排入大海,比姆斯特尔圩田于1609-1612年被排干。
199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v),比姆斯特迂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比姆斯特尔迂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是荷兰最早围海开垦的地区。整齐的田园、道路、运河、堤防和小村庄根据古典和文艺复兴的规划原则进行布局,至今仍然保留完好。
遗产简介:
诞生过程
比姆斯特尔迂田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是荷兰最早围海开垦的地区。比姆斯特是荷兰的首个自湖中辟水造地而成的所谓圩田,水通过风车被从湖中排入大海,比姆斯特尔圩田于1609-1612年被排干。它保存了其完好的极其有序的田地、道路、运河、堤防以及居民点景观,符合古典的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原则。
围海造田
荷兰又叫尼德兰,即“低洼之国”,西、北两侧濒临北海,莱茵河在这里入海。境内地势非常低平,约有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东南部海拔一二百米的地方就算是“高原”了。生活在这样的国土环境里,如果没有海堤和河堤的保护,许多人将失去家园。
面对大自然的肆虐,荷兰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在很久以前,他们就开始修筑堤防,建造堤坝、水闸,形成一整套防水系统,进而围海造陆,开拓国土资源。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本世纪初开始的疏干须德海工程,工程分拦海大堤和5个围垦区。1927年,修建须德海拦海堤坝开始动工,历时5年,一条被称为世界第一长堤的拦海大堤建成了,堤坝全长30千米,宽90米,高出海平面7米多,建有2座水闸。与堤坝同年动工的威林格尔围垦区,仅3年时间即告完成,围垦面积达2万公顷;东北围垦区工程花了6年时间完成,面积达4.8万公顷;随后又于1957年、1968年、1980年完工的东围垦区、南围垦区和马克瓦得围垦区,面积共达15.3万公顷。须德海从此在地图上消失了,而荷兰却多了一个新的省!再如规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所建造的4座大坝,总长16千米,把4个深入陆地的海湾变成了湖泊。
从13世纪以来,荷兰通过围海造田围垦了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荷兰国土面积的1/5,难怪荷兰人十分自豪地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而荷兰是我们自己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