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深圳咸头岭遗址

摘要: 深圳咸头岭遗址工作时间:1985年、1989年、1997年、2004年、2006年工作单位:深圳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街道咸头岭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大鹏半岛西北岸,属分布于二、三级沙堤上的沙丘遗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7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发现于1981年,1985年至今先后进行过5次考古发掘 ...
深圳咸头岭遗址

工作时间:1985年、1989年、1997年、2004年、2006年

工作单位:深圳市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街道咸头岭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大鹏半岛西北岸,属分布于二、三级沙堤上的沙丘遗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7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发现于1981年,1985年至今先后进行过5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共2278.5平方米,出土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存,以及商、东周、汉代至明清遗存(图12-2)。其中,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和深圳市博物馆于2006年在遗址西北部发掘555平方米,通过技术创新,以斗形探方、铺板、留边、切边、喷水、划线、配胶、喷胶和补洞等成套办法防止探方垮塌,准确划分层位,取得了良好的发掘效果。

咸头岭遗址远景

咸头岭遗址发掘区现场

遗址堆积情况略有不同。西北区的06XTLT3地层堆积可分为9层:第3~9层为早期文化层堆积,其中第3层为商时期文化层,第4~7层及第9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第8层为间歇层。新石器时代遗迹有灶、房基、红烧土面和立石等。灶的结构较为简单,平面为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周围放置石块或陶支脚;房基为深约112厘米的方形或长方形基槽;红烧土面分布面积超过200平方米,范围较大,在沙丘遗址中较为罕见。新石器时代遗物有陶器、石器和石料。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泥质陶多为白陶和彩陶,还有少量磨光黑陶,器类有圈足盘、豆、罐、杯、钵等;夹砂陶器类有釜、碗、圜底盘、支脚和器座等。石器有锛、饼形器、凹石、杵、锤、拍、凿、砧和砺石。

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可分5段三期:第1~3段为第一期,绝对年代上限距今约7000年,下限距今6400年前后;第4段为第二期,绝对年代距今6200年前后;第5段为第三期,推测年代距今6000年前后。以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代表的“咸头岭文化”,距今7000~6000年,广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珠江口一带尤为密集。咸头岭文化的陶器形制、纹饰及组合等方面的演变序列较为清晰,从第一期到第三期,泥质彩陶和白陶器由繁盛走向衰弱,数量逐渐减少,夹砂陶器则越来越多。

咸头岭遗址的发掘,是沙丘遗址发掘技术趋于成熟的标志,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研究树立了可靠标尺。咸头岭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面积大、规格高的中心聚落遗址。“咸头岭文化”的命名和研究,完善了岭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体系,对深入研究岭南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东南亚至南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的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咸头岭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4年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

[1]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市博物馆:《广东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7年。

[2]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深圳咸头岭——2006年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13年。

摘自:《溯本求源 : 广东重要考古发现概览》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21.12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