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平阴周河遗址

摘要: 周河遗址位于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周河村北、狼溪河支流旁的高地上。1981年,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平阴县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遗址涉及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周代和汉代,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的遗存最为丰富。1999年,为配合考古专业田野实习,山东大学考古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一批大汶口文化墓葬。墓葬 ...





周河遗址位于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周河村北、狼溪河支流旁的高地上。1981年,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和平阴县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遗址涉及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周代和汉代,其中以大汶口文化的遗存最为丰富。1999年,为配合考古专业田野实习,山东大学考古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一批大汶口文化墓葬。

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侧身葬和俯身葬。一些墓葬有木质葬具,为一棺或一棺一椁。较大的墓葬在墓底四壁有台阶,称之为二层台。随葬品多置于二层台或棺内外。其中编号为M8的墓葬出土器物39件(组),较小的墓葬M11仅出土1件器物,而M9和M12则没有随葬品。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存在很大差异,说明当时已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社会复杂化程度明显加大。出土部分陶器有网格纹彩绘,还出土有玉钺、石环,并有手握獐牙的习俗。这些特点符合大汶口文化的总体特征。

周河遗址出土獐牙

以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的M8为例。墓葬保存完整,墓口长2.7米,宽1.08米,墓室内有挖墓时预留的生土二层台。根据木材腐朽后遗留的板灰判断,葬具为一棺一椁。从器物与墓主人骨架关系判断,随葬品主要放置于棺椁之间,少量置于棺上。墓主为男性,骨架因腐蚀保存不完整,经测量,身高达1.73米。随葬器物包括陶器19件、石器3件、骨器15件、猪牙一组6枚、獐牙一组4枚。陶器大多位于棺椁之间,包括壶、瓿、尊。陶壶分为双鼻壶、背壶、贯耳壶、素面壶。双鼻壶在腹中部有对称的鋬手。背壶在肩腹的一侧有横耳一对,相对的另一侧有横向鸡冠形耳,这是大汶口文化指征性器类。贯耳壶在口沿外侧有两对称小贯耳,是良渚文化典型器物,M8出土贯耳壶说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可能存在文化交流。一件敞口的陶尊,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典型器物,外表有大面积烟熏痕迹,内壁可见少量黑色痕迹,说明这是一件实用器。石器均为磨制,有凿和磨石。骨器器表光亮,色泽鲜艳。

周河遗址出土素面陶壶

周河遗址出土陶尊

此次考古发掘还出土了多件精美的玉器。如M4出土的三联璧为长圆形,通体磨光,制作精细,为与红山文化玉三联壁、良渚文化双连环玉器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M11规模较小,却出土一件玉钺,与墓葬规格形成巨大差异;玉钺作为权力的象征,当时是否已成为礼器或财富象征,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周河遗址出土玉钺

周河遗址出土玉牙璧

周河遗址出土玉三联壁

平阴周河遗址与大汶口墓地进行比较,综合墓葬规模、随葬品组合以及种类等特征,可知这些墓葬处于大汶口文化中期或偏晚阶段。周河遗址的发掘对了解平阴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该地区历史变迁、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①刘伯勤、孙亮:《山东平阴县古文化遗存调查简报》

②钱益汇:《山东平阴县周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发掘》

③钱益汇、朱雪峰:《山东平阴周河遗址大汶口文化墓葬(M8)发掘简报》

文稿:常卓林
复审:刘丽丽
终审:郭俊峰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