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章丘焦家遗址

摘要: 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焦家村西,南距城子崖遗址约4公里,是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并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汉代的遗存,文化发展底蕴极其深厚,是鲁北地区古代文明发展序列中前后相序、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500-4500年),是海岱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在外部,大汶口文化的势 ...





焦家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焦家村西,南距城子崖遗址约4公里,是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并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汉代的遗存,文化发展底蕴极其深厚,是鲁北地区古代文明发展序列中前后相序、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约5500-4500年),是海岱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在外部,大汶口文化的势力开始向外强势扩张,聚落间激烈竞争人口、土地等自然资源;而内部,社会贫富分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逐步形成早期权贵阶层,中心性地位的聚落开始出现。焦家遗址正处于这个关键时期节点上。

M184(上为北)

焦家遗址,1987年考古调查时发现,2019年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2016年至今的考古发掘中,获得了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关于聚落范围、布局、结构及内涵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夯土墙和壕沟、墓葬、房址和陶窑等,证明这里是一处大型大汶口文化中心性聚落、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揭示黄河流域古代社会的文明化进程等重大问题具有重大推动意义。
城墙与壕沟是我国古代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的城墙多为土城。早期城址多由环壕聚落发展而来,将挖壕的泥土向内堆筑成土墙,再使用夯筑或版筑进行加固。焦家遗址的壕沟平面近椭圆形,环壕以内有夯土墙,年代为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是迄今海岱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
大量的墓葬不仅体现出古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精神信仰和生死观,规格不一的墓葬也代表着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分化、尊卑分明的礼仪制度。焦家遗址已发掘的墓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墓葬面积可达8平方米,并有丰富多样的陪葬品,最小型的墓葬仅能容纳墓主。其中的M184墓葬,一棺一椁,随葬有象征权力的大型玉钺,其上有朱砂痕迹,是目前焦家遗址出土玉钺中最大的。而更为引人瞩目的是墓主近1.9米的身高,粗大的骨胳、伟岸的身形,是名副其实的“山东大汉”。其实,这只是骨架的高度,在他活着的时候,加上皮肤、脂肪和肌肉等组织,高度肯定超过了1.9米。类似高大身材的大墓在焦家遗址还不止一处,说明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非常丰富和稳定,身体素质也得到改善和提高。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猪、狗、鱼等动物骨胳以及黍、粟、大豆等植物遗存,展现了焦家先民在定居经济中的发达水平,特别是权贵阶层占有的物质资源更为优质。这大大颠覆了以往对远古时期人类身形矮小、体质瘦弱的认知,对重新认识古代人类体质发展提供了新的论证材料,意义匪浅。

M184出土玉钺及柄痕

出土的粟

焦家遗址发掘中还出土了大量纹饰繁复的彩陶、质地细密的白陶杯和黑陶高柄杯、精美的玉器,代表着当时高超的手工制造工艺水平。焦家遗址填补了鲁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居住形态研究的关键空白,为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也为以城子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找到源头,因而入选2022年全国“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的重点遗址。

陶鼎

陶豆

陶鬶

玉指环

玉镯

焦家遗址的发掘仍在继续。作为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焦家遗址将为黄河文明早中期国家起源和发展提供有力实证。

参考文献:

①王芬、宋艳波:《济南市章丘区焦家遗址2016-2017年大型墓葬发掘简报》

②唐仲明、王芬、路国权、张宗国:《济南市章丘区焦家遗址2016-2017年聚落调查与发掘简报》

③饶宗岳、王芬、庄奕杰、武昊、靳桂云:《焦家遗址汶口文化城墙与壕沟使用过程的地学考古观察》

④武昊:《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考古新发现》

⑤路国权、王芬、唐仲明、宋艳波、田继宝:《济南市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

⑥路国权、唐仲明:《掀起焦家古城的神秘面纱》

⑦蒋成成、王芬:《礼出东方--走进章丘焦家遗址》

⑧王杰:《章丘焦家遗址2017年出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动物遗存研究》

文稿:刘丽丽
复审:柴   懿
终审:郭俊峰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