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
摘要: 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石湾子村,原为该村李姓地主宅院,始建于1917年,全院南北长25米,东西宽36米,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坐北朝南,跨院式布局,为典型的莱芜民居建筑。1947年2月20—23日,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石湾子村该指挥所内指挥了著名的莱芜战役。定下决心、持重待机鲁南战役后,华野根据中央军委电示,结合当 ...
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石湾子村,原为该村李姓地主宅院,始建于1917年,全院南北长25米,东西宽36米,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坐北朝南,跨院式布局,为典型的莱芜民居建筑。1947年2月20—23日,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石湾子村该指挥所内指挥了著名的莱芜战役。定下决心、持重待机
鲁南战役后,华野根据中央军委电示,结合当前敌情,初步定下了保卫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的作战决心,准备集中兵力运动歼灭南线欧震集团,并以部分兵力阻击北线之敌。敌为歼灭我华野主力,调集25个旅的兵力大举向我解放区进攻。华野于1947年1月26日电报军委:“我们可以集结五十个团在鲁南进行决战”,并拟先打右路再打中路,各个歼敌。但敌人向我军发起进攻后,采取“集中兵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避免冒进”的战法。由于一时难以有效调动敌人,我军未能获得良好战机。此时,北线之敌已孤军深入我鲁中解放区腹地,对我战区后方威胁较大。华野首长为避免与敌打消耗战,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打运动战的电示,结合当前战场实际情况,经过综合分析、全面比较、权衡得失,积极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改变保卫临沂、歼灭南线之敌的作战方针,转而集中兵力北上运动歼击李仙洲集团。我军毅然放弃临沂这一突然变化,完全出敌意料,置敌南线强大集团于无用之地,并迅速抓住战机歼灭李仙洲集团。华野紧紧把握哪里能消灭敌人就到哪里打的原则,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在初步定下决心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战场情况,并根据敌情变化适时调整决心,正确处理了“打”和“走”的关系,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集中兵力、运动歼敌
歼灭战是我军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为了歼灭敌人,必须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莱芜战役,我军始终贯彻和掌握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的原则。2月11日,华野首长根据战场实际,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将原在鲁中、鲁南、渤海、胶东的主力部队集中于待机位置,并令其抓紧时间调整。2月19日,我军在侦察得知敌第77师南下归建的情况后,即先以2个纵队4个师的兵力,进至和庄附近地区隐蔽,乘敌在运动中一举将其歼灭。并于2月20日晚发起全线进攻,集中了21个师的优势兵力对付李仙洲集团的7个师,在歼灭李仙洲集团时,同样采取了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的战法。而后转用兵力,集中6个纵队、16个师的优势兵力,于22日在莱芜以北设伏,布成袋形阵地。23日,向北突围之敌进入了我军预设的“口袋”后,我军即以拦头断尾、两翼猛烈出击的手段,迅速将该敌歼灭于运动中。
莱芜战役取得歼灭国民党1个“绥靖”区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被誉为“杰出的歼灭战”和“运动战的光辉范例”,是彪炳史册的红色经典和世界军事史上百战经典之一。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于1977年成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撰 稿: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