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40-1945年) Auschwitz Birkenau German Nazi Concentration and Extermination Camp (1940-1945)

摘要: 遗产名称: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40-1945年) 英文名称:Auschwitz Birkenau German Nazi Concentration and Extermination Camp (1940-1945) 入选时间:1979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vi) 地理位置:N50 2 20 E19 10 30 遗产编号:31 遗产描述:奥斯维辛-比克瑙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 ...
遗产名称: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40-1945年)
英文名称:Auschwitz Birkenau German Nazi Concentration and Extermination Camp (1940-1945)
入选时间:1979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vi)
地理位置:N50 2 20 E19 10 30
遗产编号:31

遗产描述:奥斯维辛-比克瑙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3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齐克隆B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所谓的“医学实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集中营-比克瑙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党卫军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的。
197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vi),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40-194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这里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展现了纳粹德国在原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即第三帝国最大的灭绝营中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状况。历史调查显示,有1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被饿死、惨遭严刑拷打和杀戳。奥斯维辛是20世纪人类对其同类进行残酷虐杀的见证。

遗产简介:奥斯维辛集中营(波兰语: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德语: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或称奥许维兹-比克瑙集中营和灭绝营,又译奥许维兹集中营,或奥修维兹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素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小波兰省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波兰;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将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2005年1月24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举行特别会议,纪念波兰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解放60周年;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集中营命名为“奥斯维辛-比克瑙德国纳粹集中和灭绝营(1940-1945年)”。20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审判”将二战期间奥斯威辛集中营纳粹大屠杀罪行公之于众。2017年11月,“法兰克福审判”相关档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1月27日,波兰政府在南部小镇奥斯威辛举行纳粹集中营解放74周年纪念活动。
历史用途
奥斯维辛-比克瑙是最大的纳粹灭绝营和集中营,位于克拉科夫以西37英里的波兰小镇奥斯威辛。在纳粹谋杀的所有犹太人中,有六分之一是在奥斯威辛为毒气杀害。1940年4月,党卫军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在奥斯威辛建造一座新集中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奥斯威辛属于被德国并吞的波兰部分。首批波兰政治犯于1940年6月运抵奥斯威辛。到1941年3月,那里已有10,900名囚徒,其中大部分是波兰人。奥斯威辛很快就以最残暴的纳粹集中营著称。
1941年3月,希姆莱下令在离营地原址1.9英里开外再建造一个大得多的第二分部。这里将被用作灭绝营,得名比克瑙,或称奥斯威辛二处。比克瑙最终关押了奥斯威辛营区的大部分囚徒,包括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和吉普赛人。这里拥有最可耻、最惨无人道的种种设施,其中就有毒气室和焚尸炉。犹太囚徒抵达比克瑙站台后,就被赶出车厢,不许携带财物,并被强行排成男女两列。党卫军军官,包括臭名昭著的约瑟夫·门格勒医生会从中挑选,将大部分受害者送到一边,也就是将他们判入毒气室受死。少数人送到另一边,去干苦役。被判死刑的人当天就被杀害,尸体在焚尸炉里火化。到集中营干苦役的寿命通常也只有几个月。留在检疫区的囚徒,寿命只有几星期。
区域分布
奥斯维辛集中营共有3个主要营区,分别是奥斯威辛(一号营区)、比克瑙(二号营区)、莫诺维茨(三号营区)和39个小型的营地或工厂,主要目的是进行杀害犹太人或是让收容者进行极为严苛的工作、集体处决或是进行不人道的人体实验。
一号营:奥斯威辛集中营。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党卫军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兴建,是最先建立的集中营,也是整个奥斯威辛地区集中营最主要的行政管理中心。首批波兰政治犯于1940年6月运抵奥斯威辛,到1941年3月有10,900名囚徒,其中大部分是波兰人。在这里,大约70,000名波兰境内知识分子、苏军战俘和德国境内同性恋者及罪犯被杀。由于他们都可以成为劳力,所有为德军服务的企业都设在此处。
二号营:比克瑙集中营。兴建于1941年10月,是最主要的处决场所,又被称为“比克瑙灭绝营”。该营占地面积175公顷。纳粹在这里修建了300座木排房。由于火车可以直接停留在比克瑙集中营,故此这里也成为收容人筛选地。比克瑙最终关押了奥斯威辛营区的大部分囚徒,包括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和吉普赛人。营内设有行刑场及毒气室,可进行大规模屠杀。此外它还有几个功能特殊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化学实验室。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会议通过“最终解决方案”,利用灭绝营对犹太人实行有系统的大屠杀,大约110万人被害,九成以上是犹太人。
三号营:莫诺维茨集中营。该集中营属于德国最大的化学公司IG法本,是由一座主营和39座小营房构成的劳动营,也称伦纳-莫诺维茨,该名称来自莫诺维茨原址上的伦纳合成橡胶厂。约11,000名犯人在莫诺维茨工作,负责挖煤、生产水泥和橡胶等。医生会按时到比克瑙灭绝营,将无法从事劳力工作的人送往毒气室。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