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普照大禅师石塔(含附近其他石塔等物)

摘要: 普照大禅师石塔(含附近其他石塔等物).元.辉县.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大禅师石塔(含附近其他石塔等物).元.辉县.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大禅师石塔及附近其他石塔详细介绍

普照大禅师石塔
普照大禅师石塔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的白云寺内,是一座元代的石雕喇嘛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该塔是开山主持佛光普照大禅师的迁化灵塔,由其嗣法门人佛心妙觉大禅师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年)二月十五日所建。塔为纯石结构,五层,通高4.9米,塔座和塔檐为八角形,塔身为鼓形。塔基由双层须弥座构成,下层须弥座大半没入地表之下,仅露八角形的上枋,上刻伎乐飞天。上层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刻四个壶门,每门内各刻一只卧狮,壶门之间刻饰牡丹花。下枭刻覆莲一周,上枭和上枋雕刻单瓣仰覆莲两层,每层八朵。上层莲瓣中各雕一尊佛像,均为结跏趺坐,呈禅定像。
塔身高0.80米,共置佛龛上下两层。上层龛为尖拱形,四面八方共设七个龛。北方无龛,为楷书塔铭:“敕赐开山住持佛光普照大禅师,寿至九十三岁迁化灵塔,大元至元二十九年二月望日,嗣法门人佛心妙觉大禅师创建”。南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佛为结跏趺坐在须弥座上,二弟子双手合十立于莲座上;东南龛内雕一力士;西南龛内雕一天王;东龛内为骑象的文殊菩萨;西龛内为骑狮的普贤菩萨,手持如意状莲花;东北与西北龛内均为一立在莲座上的手持莲花菩萨像。下层龛为半圆拱,共十六个。每龛内各雕有一尊坐佛,佛龛下部为线刻缠枝牡丹和莲花。

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
佛心妙觉大禅师石塔位于普照大禅师石塔东50米处,也是纯石结构的喇嘛塔,五层,现存高度为3.71米。塔基为双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的上枋每面各雕一个不露双足的供养飞天,束腰部分每面刻一壶门,内雕伎乐人。上层须弥座的束腰每面刻四个壶门,内刻一蹲狮。塔身鼓形,高0.90米,分上下三层雕刻,内容丰富,包括佛像、菩萨、力士等。

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
寂照通悟禅师徽公塔位于寺后的山坡丛林之中,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246年),为密檐式纯砖结构,五层,通高7.08米。塔基为须弥座,大部分没于地表之下。一层塔檐为布瓦滴水,琴面昂嘴,檐上为反叠涩砌造。塔刹砌仰莲。塔身南面正中嵌镶碑铭一块,为其通悟禅师生前好友、文学家元好问撰文。碑文叙述了徽公禅师生平、经历和声望:“澄徽师殁七日,远近会葬,倾动州邑……茶毗之际,灵异甚多”。

茕绝老人天奇塔
茕绝老人天奇塔位于寺院外东北200米处,纯砖结构,坐西面东,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平面为方形,七级,通高13.06米,俗称“风水塔”,实为明弘治年间白云寺高僧天奇和尚之塔。塔身前后分别嵌有碑刻,前面碑刻书“茕绝老人天奇塔铭”,后面碑刻详细记述了明代弘治年间汉、藏民族共建此塔的情况。
隐庵长老之塔
隐庵长老之塔位于寺后山坡丛林深处,为明代砖塔,具体信息未在搜索结果中提及。
圆寂亲教秀公孤峰长老之塔
圆寂亲教秀公孤峰长老之塔位于寺后山坡丛林深处,为明代砖塔,具体信息未在搜索结果中提及。
归山和尚塔和中公和尚塔
归山和尚塔和中公和尚塔的塔体已不存,仅存塔铭。另据当地老人们讲,白云寺的佛塔远不止这些,皆因兵燹战祸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而不复存在。
元代佛教建筑与雕刻艺术
普照大禅师石塔的建筑和雕刻艺术展现了元代石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塔的造型优美,叠罗大方,雕刻技法细腻精湛,雕刻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佛像、飞天、狮子、牡丹花等,展现了元代佛教建筑和雕刻艺术的高水平。这些石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研究元代佛教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贵资料。
白云寺的历史背景
白云寺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薄壁镇太行山脉南端白鹿山系冠山峰下,原名白茅寺,亦名梦觉寺、“大觉寺”、“白鹿寺”。创建于唐朝高宗年间,五代时寺院规模拓展,金代改名“大觉寺”;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重建,恢复“白茅寺”之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修,并改名“白云寺”,弘治、正德年间,白云寺进入鼎盛时期,僧徒多达百余人,崇祯八年(1635年),定波和尚重修,并改名“白鹿寺”;清康熙年间屡有修葺,因乾隆皇帝江南巡视,莅此题有“白云自在”的匾额而闻名遐迩。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