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石经幢
摘要: 石经幢.五代.禹县.石刻及其他.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经幢.五代.禹县.石刻及其他.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背景
禹县石经幢,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内古钧台南街,是五代时期的重要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该经幢是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于1963年。经幢通高4.3米,腰部的正方平面直径1.6米,是采取统一设计,分段制做,最后组装而成的。因其整体外形有点类似塔状,所以民间叫它“小石塔”。
文化意义
石经幢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功能和文化意义。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装饰物,更是宗教仪式和教义传播的载体。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寺庙成为信仰的中心,石经幢作为寺庙建筑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存在,更象征着信仰的承载和文化的传承。禹县石经幢的雕刻造型和题材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和价值观念,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物。
艺术价值
禹县石经幢的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其雕刻技艺展示了五代时期高超的建筑和雕刻水平。经幢由多块青石(石灰岩)雕琢而成,原制作工艺确实精美绝伦。在其一旁原树立的一通明代碑文中,都惊呼经幢的制作者为“神乎!仙乎!”。这不仅体现了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艺术的高度重视和追求。
保护状况
禹县石经幢在上世纪“文革”初期被红卫兵强行拉倒砸碎,后由文物部门抢救回经幢的两节残部件,现存禹州市文物管理处。目前,该经幢仅存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黑白照片一份。尽管如此,禹县石经幢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仍在继续,各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石经幢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工作,以确保它们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