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王崇庆墓
摘要: 王崇庆墓.明.濮阳县城关镇吉村.古墓葬.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崇庆墓.明.濮阳县城关镇吉村.古墓葬.新增.河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崇庆(1484-1565)字德征,号端溪,明开州(今濮阳县胡状乡老王庄)人。明正德三年举进士,初授常熟县今,后升沁州知州。据王氏墓碑载:崇庆一生举止稳重博雅,为官廉洁清正,著述颇多,堪称忠孝礼贤,崇庆孝敬父母,凡其在家期间,不论公务再忙,坚持每天向父母请安,问寒问暖,父母外出、回归,他都要跪着送迎,可谓忠孝两全。
一.发掘过程:
2012/5/23 在濮阳县城关镇吉村南,当地村民在取土时发现一座明代古墓葬。
2012/5/24 上午,濮阳市文物部门相关专家到现场实地考察,经研究论证,形成了初步的发掘议案。
2012/5/25 市文物所集中人力开始制订考古发掘方案。
2012/5/28 省文物管理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省古建所考古专家组一行前来工地视察指导工作。
2012/5/29 专家组在召开了“吉村古墓葬论证会”。
2012/6/2 -2012/6/5 省文物管理局、濮阳市委领导先后来工地视察指导工作。
2012/6/5 考古发掘工作暂停,开始着手安装监控系统和搭建彩钢棚房。
2012/6/13 在省文物管理局二楼会议室举行郑州专家论证会。
2012/6/21 发掘工作重新开始。
2012/6/23 开启主室石门。
2012/6/24 清理墓室内部淤土。
2012/6/25 省文物管理局、市文广新局领导前来工地视察指导工作。
2012/6/28 开始清理两侧室。
2012/7/9 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棺材的移动工作开始。
2012/7/11 加固好的内棺安全地移至恒温、恒湿的房间内。
2012/7/13 上午,省文物管理局、省考古研究所、省古建所的专家前来视察指导工作。下午,开启内棺。
2012/8/1 南京大学专家对随葬的6具骨架开始进行鉴定。
2012/8/3 现场工作结束。
二、墓葬基本情况
1、墓葬形制
该墓是一座三圹砖石墓,编号为M1,坐北朝南,方向85度。
墓葬建造方式为:先在平面挖出长方形土坑,土坑长10、宽5.5、残深3米。在土坑的南部设有墓道,因特殊情况,墓道没有发掘。根据钻探的情况来看,墓道呈“刀”字形斜坡式。
墓葬顶部填土大部分已被取走,所以无法判断其开口层位。
墓葬长4.4、宽9.6、高2.9米,中间为主室,两边为侧室。
主室为石质,外部长4.4、宽4、高2.7米,内部长3.25、宽3.15、高2.30米。拱形顶,顶部和东、西两壁均用大型长条形石块砌成,后壁用长条形青砖平砌,砖的尺寸为0.46×0.24×0.09米。前端为仿木建筑结构。中间有两扇石门,每扇长1.40、宽0.75、厚0.13米,石门向墓室一面有3排门钉,每排5个,一共15个。石门上面为门楣,长1.9、宽0.45、厚0.2米。门楣上面有一歇山式屋盖,长2.55、高0.85米。屋脊用青砖顺砌,其上雕刻出花纹,两端为一如意,中间有五朵菊花。屋脊顶部扣合筒瓦。在石门和屋盖两侧平砌有大型长条形石块。主室内部随葬三人,墓主人居中,用双重棺,两侧为陪葬者,用单棺。墓室底部用方砖平铺,砖宽0.32、厚0.06米。
两侧室为青砖建造,西侧室外部长4.3、宽2.9、高2.8米,内部长3.42、宽1.73、高1.55米。拱形顶,前端为仿木建筑结构。顶部平砌四层长条形青砖,其下设有斗拱,计3个。斗拱连同顶部四层砖高0.60米。斗拱下平砌一层长条形青砖,再下平砌方形青砖,方砖中由四个突出,其上刻有花纹。再下为墓门,墓门有两层封门墙,外层为弧形,内层用长条形青砖平砌而成。室内随葬一人,单棺。底部由长条形青砖平铺。
东侧室外部长4.1、宽2.7、高2.6米,内部长3.80、宽1.70、高1.62米。东侧室结构与西侧室一样,不同的是只有一层弧形封门墙。内部随葬2人,西边有棺台,棺台长1.84、宽0.6、高0.07米。底部由长条形青砖平铺。
2、出土遗物
棺木 3具。
主室墓主人为双重棺木,保存比较完整。其中,外棺长2.61米,高、均为宽0.78~0.91米,棺板厚0.12米,髹红漆。内棺长2.08、宽0.65、高0.68~0.70米,髹红漆。西侧室有一棺木,保存较好,长2.46米,宽、高皆为0.80米,没有髹漆。
瓷碗 1件。
M1:1 敞口,圆唇,斜弧腹,小圈足。腹部施有青花图案。口径10、高5.2、底径3厘米。
铜钱 36枚。多数腐蚀严重,但依稀可见“嘉靖通宝”字样。
织物 数片。腐朽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