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中共直南特委四支队诞生地

摘要: 中共直南特委四支队诞生地.1937年.南乐县近德固乡.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直南特委四支队诞生地.1937年.南乐县近德固乡.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直南特委第一个抗日武装——四支队发源地旧址位于濮阳市南乐县近德固乡留固店村。

1937年11月,中共直南特委临时负责人刘大风等中共党员,在南乐县留固店村以国民党一八一师游击队的名义,组建了一支独立的抗日队伍。河北民军司令高树勋率部进驻清丰县后,在清丰县西北沙区附近的古城,将一八一师游击队改为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四支队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作为濮阳地区的主要抗日力量,战日寇,打土匪,除汉奸,兵锋犀利,屡战屡胜,闻名遐迩,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1938年6月,四支队奉命北上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七支队。

四支队发源地旧址现已无建筑物。部队成立之初,常在村东大槐树下集合,现如今,枯木逢春、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便成为这支抗日队伍成立的见证物,默默接受着后人的凭吊和瞻仰。

四支队发源地旧址于2001年7月被濮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濮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唐利平)

直南有着一段特殊的革命历史。

直南因地处原直隶省南部而得名,主要包括今河北省的大名,河南省的南乐、清丰、濮阳、长垣,以及山东省的东明等县。

四支队是中共直南特委创建的冀鲁豫边区第一个抗日武装,发源地在南乐县近德固乡留固店村。而今,濮阳市人民政府在留固店村立四支队发源地纪念碑一通。

四支队创建于1937年11月,在直南的革命活动时间仅有半年多,但留下的抗战故事却广为传颂。

创建武装

事情从“七七事变”说起。

日军侵占平津后,沿平汉线南下,进攻河北、河南。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抵抗不力,节节败退,其政府官员和军队纷纷南逃。

这年七八月间雨水很大,从大名到南乐、清丰、濮阳之间平地可以行船。地方民团、散兵游勇、土匪武装乘机而起,骚扰百姓,抢劫财物,濮阳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重新成立中共直南特委,刘大风担任临时书记,相继恢复了南乐、清丰、大名等县党组织。直南特委先后在清丰青石磙、南乐近德固召开扩大会议,推动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1月,河北邯郸、大名相继沦陷,国民党一八一师石友三部退驻南乐西审什村。在这一带活动的刘大风,想办法与石友三部的学兵队正、副队长,共产党员张克威、袁也烈取得联系,经过秘密商议,决定采取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方法,以一八一师的名义建立一支游击队。在刘大风的领导下,直南各地革命知识青年和志愿抗日群众,纷纷前来南乐县留固店村集合。几天时间就集合起60余人、50余支枪,正式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直南第一个抗日武装——一八一师游击队,张克威兼任队长,刘大风任副队长,袁也烈任参谋长。

不久,在日军的进逼下,石友三的一八一师南撤,河北民军司令高树勋率部进驻清丰。刘大风随即通过高树勋的上校参谋、共产党员唐哲明与其取得联系,高树勋同意这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改番号为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简称“四支队”),由唐哲明任支队长,刘大风任副支队长(实际上做政治委员工作),张西三任参谋长。部队规模迅速扩大到200余人、100余支枪,建制为三个中队、一个通信排。

12月15日,日军攻陷南乐,高树勋率部南退,唐哲明随其南下,四支队由刘大风负总责。为了加强四支队的领导力量,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来了曾参加过长征的肖汉卿、陈耀元、漆汉臣3位红军干部,肖汉卿任支队长,刘大风为政治委员。

从此,四支队加强军事训练,同时还向战士进行红军传统和作风教育,部队的军政素质提高很快。随后,四支队又收编了一些地方武装,队伍发展到近千人、800余支枪,成为濮阳一带重要的抗战力量。
河南直南特委四支队诞生地 的图像结果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