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新安宝真观
摘要: 新安宝真观.清.新安县五头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安宝真观.清.新安县五头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真观亦名养马观,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这里群山拥抱,金水环绕,风景优雅,为新安东北部著名古观。建筑面积2553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北朝南,有文昌殿、老君殿、玉皇殿、三皇洞、斗母阁等五重建筑。现存正配殿8座,厢房27间,一座戏楼。均为硬山式建筑,灰色布瓦屋顶,木结构件,整座建筑气势雄伟,其总体结构完整。宝真观对于研究唐代的建筑艺术、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东垣并入新安,东垣自此废。东垣县共存在237年。宋高宗天会五年(1127年),北宋亡,此地属金,当地人据寨抗金。明代实行里甲制,养马属界村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此地为东北乡养马牌,下辖养马、梁家村、南岗、蔡庄四村,144户,牌治在养马寨。民国十一年(1922年),新安县划分为六个区,其中东区驻养马观,辖今五头镇、磁涧镇及正村乡东部。民国十九年(1930年),新安县并设为五个区,改东区为第二区,仍驻养马观,辖21乡、1镇、168村。其中的博爱乡驻养马寨,辖13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党推行保甲制,第二区辖31保,365甲,4278户,37650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新安县由五个区并为三个区,一区驻县城,二区驻养马观,三区驻甘泉岭。养马此时为新安三大政治中心之一,辖51保,540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军进犯豫西,新安沦陷。中共地下党在养马观召开秘密会议,在这里成立中共新安县临时县委,张祝良任县委书记,赵保顺抗日武装大队大队长。日伪时期,新安县设三镇四乡,政权驻地由养马观转五头街。1947年,新安第一次解放,新安县设五区一镇,养马归四区管辖,四区驻五头街。解放初期,此地为五头区养马乡,后取消乡建制,归五头公社管辖。今属新安县五头镇管辖。
宝真观位于犹龙寨南坡,金水河与西沟河交汇处,因秦王李世民部将尉迟敬德在此养马,因此又俗称养马观。这里群山拥抱,金水环绕,风景优雅,为新安东北部著名古观。现存建筑面积2553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存房10座,27间,戏楼一座,均为硬山式建筑,灰色布瓦屋顶,木结构件,整座建筑气势雄伟。其总体结构完整,对于研究唐代的建筑艺术、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据《新安县志》及观众碑文记载,此观建于唐贞观三年,并于明代正德九年、清代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五十一年、道光十五年、咸丰十二年、宣统三年重修。宝真观背依犹龙寨,面对金水河,以戏楼至斗母阁为中轴线,分布五重院落,并依据地势高低,呈错落有序状。宝真观山门外有戏楼一座,每逢农历二月十二,山门外举办庙会,四周村镇上万游人参加,附近剧团在此演出大戏,每次演出三天,观者甚众。其次遇重要节日,也上演戏曲。山门外有下马石,进关官员富绅,都须到此下马。进入大门是第一重院落,正面有引殿三间,座基比大门高出二尺,院落狭长。引殿两侧各有配殿,东配殿有小鬼推磨塑像,西配殿有龙爪王小塑像,给人以肃穆恐怖之感。穿过引殿,进入二重院落,正北是宝真观主殿老君殿。老君殿坐落在三尺高的月台之上,有轩窗红柱,十分庄重。东西各有配殿一座,厢房一座。东厢房前有千年古柏一株,高约7米,围长约3米有余,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植,人称唐柏。老君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李耳塑像,背有石碑六通,记载历次重修宝真观规模、经过。老君殿后墙西侧有一跨院,相传为财神殿。老君殿后是玉皇殿,阔三间,门上方有砖雕匾额,供奉玉皇大帝塑像,香火昌盛。玉皇殿后,是三间青砖窑洞,叫三皇洞。为供奉天皇、地皇、人皇之所。也有说供奉黄帝、伏羲、神农三皇。三皇洞西,有一院落,传为道长所居,是为道长院。院中有水井一,有道士厨房三间。道长院后,又是一院,东、北、西三面有窑洞九间,传为道士、道姑居所。三皇洞后是斗母阁,这里供奉三圣母像,阔三间,背依犹龙寨,阁顶与寨顶平高。这里地势最高,举目远望可观宝真观金水河全景。宝真观中,石碑甚多。有明代正德年间重修宝真观碑记一块,清代重修宝真观石碑五通,有重修宝真观四周群众捐款名录碑四通,有“清例封奉政大夫斗齐王先生懿行碑”一通,另有残碑数通,有散失于四乡村邻石碑数通。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安县文物单位曾给这些石碑做过拓片,应存文物管理单位为是。明清时期,宝真观道士道姑甚多。五四运动后,科学与民主思想传播到这里,附近青年学生随于1922年,捣毁神像,在宝真观里举办养马初小,从此道教胜地转变为教书育人的胜地。
犹龙寨位于五头镇庙上村与梁村之间,金水河与西沟河在这里交汇。寨体依据地势形成东西北三面悬崖峭壁,周围是高数丈的土崖,易守难攻。金水河从北、东、南绕寨而流,西面是西沟河,所以形成四面碧波绿水荡漾的景象,不但美化了环境,同时也起到了护城河的作用。南面为一缓坡,千年道观宝真观就建在这里。因宝真观是以祭祀道教始祖老子,因孔子拜访老子后,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犹龙寨”之所以而得名。后因尉迟敬德在此养马,所以俗称养马寨。犹龙寨的寨门向东,为园拱城门式结构,以青砖表起,寨墙顶端有无数寨垛,为匪盗攻寨时护寨所用。寨门为木质结构,表面裹有铁皮,上有四排巨大门钉。门洞上方有一青石匾额,上书“犹龙寨”三个大字,魏碑体,是康熙年间新安名人所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因阴雨连绵,寨门年久失修,匾额自然落下,置于路边多日,无人管理,后为西坡王姓人家收藏。进入门洞,是一巨大院落,根据地势由分为三小院四区,共十八孔土窑洞。这里既是匪盗来时四乡村邻逃难藏身之地,又是长期抗匪群众藏储粮食之所。千百年来,每当乱世之时,匪盗四起,四周群众便涌入寨院中,关闭寨门,有年轻壮丁守护寨门。另有护寨队自卫队站于寨墙之上,用弓箭土枪射击攻寨匪盗。当时群众把这些匪盗流寇统称为“刀客”,把刀客来时全村人涌向寨院叫“跑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养马地区,群众拖儿带女全村人“跑反”躲入寨中避难的情景,当地老年人还记忆犹新。在三院四区十八孔窑洞的顶部,也就是寨顶。这里是一个由几十亩地大的开阔之地,没有任何植物,只有荒草大深,貌是一个小草原,却也像养马放牧之地。在寨顶草原的西北角,有一高三丈、宽十丈的高土台,这便是抗拒匪寇时的瞭望台。每当匪寇来犯时,守寨壮丁可站在这里瞭望敌情,指挥群众转移,指挥守寨战斗。清末民初,天下大乱,战祸不断,巨绅富户纷纷登寨避难,最多时千人以上。据东头东高村赵登云回忆:“1944年日本鬼子侵占新安县时,实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凶残之极。当年我仅14岁,亲眼看见日本鬼子在我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一生都不会忘记的。那时驻扎在新安县城的日本鬼子和汉奸,经常从县城出发,路经东高村到五头村进行掠夺。他们途经的东高村岭,正是我家所在地上南沟,日本鬼子每次路过这里时,总是先向我村开枪扫射,全村百余户百姓为躲避日本鬼子,总得拉着牲畜、封门闭户离开村庄往西北各村逃难。我的父母带领我和兄弟姊妹全家,拉着家里的一头驴跑到养马寨上避难。”说明战乱时到养马寨避难的群众涉及庙上、梁村、中岳、仓上、马荆扒、高村、亮坪等村,其作用不言而喻。古寨是战争年代,人们利用有利地形,建在地势险要之处,用于屯兵,防御外敌入侵的战略防御工事、军事据点。大多数的古寨采用坚固耐用的条石为材料。大多兴建于南宋末年、明末清初以及民国时期,当时的汉民族为了抵挡蒙古族和满族的军事进攻,修建了众多的古寨和城池。民国时期,这些古寨、城池又成为地主、土匪等的庇护之所。各种各样的“城寨”,除了军事上的防御功能之外,也为保护一方百姓免受外族侵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