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宜阳光武庙

摘要: 宜阳光武庙.清.宜阳县三乡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宜阳光武庙.清.宜阳县三乡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武庙位于宜阳县三乡东村,连昌河和洛河之间的汉山之上。

光武庙是东汉明帝即位后下诏兴建的祭祀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家庙院。

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至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兰考),东汉开国皇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25年,刘秀在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刘秀在位33年,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62岁,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该庙是降伏赤眉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性建筑,是古代宜阳八景中的“汉刹云山”。

据《宜阳县文物志》中记载,光武庙原有山门五间,山门后还有一个照壁,正面砖雕“仙山琼阁”,背面砖雕“八仙过海”,照壁西边有鼓楼一座,东边有钟楼耸立,照壁后面两侧有各有石望柱一对,还有大殿5间,大殿前有清代碑楼2座,另有东西廊房各8间,还有永乐宫,三官殿等辅助建筑。

据《宜阳县志》光武庙记记载:宜阳县治之西九十里,有镇曰“三乡”,唐属福昌,即古宜阳也。治之西北,山高数仞,古柏苍然,汉光武之庙在焉。建武三年,光武降赤眉于此,明帝即位,遂诏立庙,历代咸无纪述。其有碑碣可考者,重修殿庭于周显德五年,复作寝殿于景德三年而已。我朝至元二年,里人蔡顺复增修之,作山门,辟辇道,缔构完壮,结甃周密,东西二庑,寝御之所,娱神之庭,后土之祠,撤其朽腐,加以丹黝,焕然一新。迄今十有六年,日修月葺,惟恐废坠。余为县令寓此,乃请为文记之。余按:樊崇之兵,实起于王莽天凤五年,地皇三年始以“赤眉”为号,破廉丹诛之,于是汉宗室之兵遂起于舂陵矣。更始元年,崇来降,既而逃归。二年复西归长安。光武建武元年春正月,进至弘农,夏六月,进至华阴。秋九月,入长安。冬十二月,杀淮阳王。二年春正月,大掠长安,西入安定北地。秋九月,发掘诸陵,复入长安。邓禹战不利,帝遣将军冯异入关,征禹还京师,敕曰:"慎无与穷寇争锋,赤眉无谷,自当东来。吾以饱待饥,以逸待劳,折棰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 冬十二月,三辅大饥,赤眉东出,帝谴侯进屯新安,耿弇屯宜阳。又敕曰:“贼若东走,可引宜阳兵会新安;南走,可引新安兵会宜阳。”冯异与赤眉遇华阴,遂战,破之。三年,异与禹与赤眉战,败绩。冯异复与赤眉约期会战,大败赤眉于崤底。贼众东走,帝勒军宜阳,降之。即今立庙之所也。吁,帝英勇明断,折棰笞寇之言至是验矣,岂在穷兵黩武以逞哉?斯民世祀而不忘,固宜。恭惟圣朝海宇宁谧,桴鼓不惊,居者无输馈之劳,行者无征战之苦。昔之变乱服色,昼战夕糒;今其子孙饱食暖衣,耕田凿井,熙熙皞皞,不知帝力之何有,顾不胜欢。服民得以安其居,则神得以享其祀。余固因其请,历叙当时之艰苦,始知今日之太平为可乐也。自今以往,稚耋歌咏舞蹈,非特有以事神,益知感慕盛德于无穷焉。

光武庙规模布局,五代以前已无从考查,唐代以前,光武庙的规模较小,只有大殿之类的建筑。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对大殿进行了重修翻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在光武大殿后拓建了寝殿,俗称永乐宫,形成了前殿后宫的格局。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福昌书事言怀一百韵上运判唐通直》一诗说:“路失三乡驿,岗余世祖营。”诗人对此自注:“光武降赤眉于宜阳,原庙今存。”元末宜阳县令刘杰在《光武庙记》一文中亦有记述:“明帝即位,遂诏立庙。”

清乾隆进士吴增福在《重修汉光武庙碑记》记述:“帝亲征六军,降贼于宜阳,即今立庙之处也。”

2011年3月,当地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光武庙进行全面的修缮。先后修缮了山门、龙王庙、西廊庑、二王殿、皇姑殿、子陵殿、碑楼等,重建了光武大殿、玉皇大殿(原永乐宫)、后大门、后院广场,移建了玉阳宫,彩绘了各处殿庭,塑妆了神像,绿化了周边环境,修筑了通往庙宇的青石台阶,历时2年。古老的庙宇焕然一新,焕发着勃勃生机,现已成为豫西地区重要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