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三山培风塔
摘要: 三山培风塔.清.汝州市小屯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山培风塔.清.汝州市小屯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三山培风塔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三山中锋之巅,据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记载,虎头村马家于清嘉庆二十三年修建。培风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坐南朝北,平面呈六边形,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23.5米。塔基为青石条砌筑,塔身采用青砖砌成,自首层塔身以上宽度逐层收敛,高度均匀递减,使塔体外形轮廓略呈抛物线形。培风塔塔身第一层正面为砖券塔门,第二至第六层正面隔层设真假券窗,第七层六面墙体均设圆形券窗,塔顶部为六角攒尖顶,置葫芦宝瓶式塔刹。培风塔内部为八边形空筒式,有木楼板作为上下层之隔层,游人至此可逐层登临,透过券窗远眺周边景致。
历史修建
汝州两山夹一川,汝河流中间。汝州城东南三十多里,有三座高凸的山峰,呈三足鼎立之状。北峰最高,人称中锋,其北面延伸汝川之中,非常明显。而最招人眼的是,矗立在中锋之巅的,那一座古老的砖塔。
凡是晴朗天气,当你走出汝州东门,三山中锋的古塔就会进入你的视野。越向东行,古塔就显得越高大;越往北走,回首所见的山形塔影越清晰。你会发现,以三山中锋之巅为中心,左右两边山脊逶迤,恰似二龙朝拱戏珠,而古塔正好坐落在龙珠之上。
汝河以北的人们,把三山中锋称为“塔橛山”,认为“塔橛”是古代汝海南岸的“拴船橛”,赋予它诸多神秘的色彩。实质上,汝州人,一直把三山古塔,看做是汝州东南的地标性建筑。据清《直隶汝州全志》和《河南通志》记载,三山古塔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当时名为“培风塔”,由虎头街马姓家族所建。“培风塔”实为文峰塔。古代笃信风水走势,重视文脉运势。
相传,虎头街马家四世祖马卓群,的孙辈屡考进士不第,马卓群请来南方术士解惑,术士道:“文士累考,功名不中,究其缘由,因灵秀之气不足,文脉不显。可在村南三山中峰处建塔加以弥补。”
卓群遂偕其弟马冠群在三山中峰创修一塔。建塔之意在于培植文风,激励后辈,奋发努力,人才脱颖而出,故取塔名为“培风”。
建造此塔可能有另一层原因,冠群任县府训导,而汝州明清几百年间连一个状元也没有考出,所以马卓群极力推崇建造文峰塔以重塑文风。
与一般砖塔南向开门不同,培风塔塔门朝向北面。这与建塔者,即虎头街马姓,居于培风塔北方有关。
培风塔为一座七级六面砖塔,通高20余米,筑于青石铺就的六边形塔基之上。每层砖砌檐口,结构简单。塔身一至六层朝北各建有一个券门,第七层六面各砌有一个圆窗。塔顶六脊封檐,中置塔刹。整座塔看上去造型别致,严谨无华,朴实大方。
培风塔建成不久,遭遇雷击,整体坍塌。后来马卓群的孙子监生马冬鸣又依原样进行重修,也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这座培风塔。
1949年培风塔又一次遭遇雷击,塔刹被击掉,一二层券门损毁,连成一个大豁口。由此豁口可窥视塔内全部结构。
如今,这座汝州的地标性建筑已到垂暮之年,除了自然损毁之外,更有人为破坏。宝塔已是岌岌可危,人们担心某一天它会轰然倒塌,给汝州人留下深深的遗憾。
2017年3月,残损多年的三山培风宝塔,在汝州马氏后人:马红民、马宗伟及民间关爱文化人士:高万须、尚自昌、杨占营、郭进拴、彭中彦等多年呼吁下,政府领导高建军书记、陈天富市长、李宗武局长高度重视关怀下,得以修复,万分欣慰!培风塔附近有慈清宫、太清宫、神清宫、白龙庙、海瑞墓、九姑庙、野湖泉、黄龙泉、黑龙泉、扁担山、放马场、扳倒井、凉水泉、舍茶站遗址、白朗殉难处遗址等等。期待市文联作家文化部门关注,深度挖掘整理,早日开发塔山风景区,使人民群众多个游玩的好去处!
历史评价
清代民国时期,虎头马家家境殷实,创修培风塔初衷,就是希冀子孙”培植文风,人才辈出“。马氏子弟从小入学,以考举人考功名入仕,为人生最高追求。功名不中,以秀才 、教师居多,清代民国以来,文人代代辈出,多如繁星,难以计数。
解放时期,多有后人参加革命,为救亡中国,做出非凡贡献,县团级干部多名。后人已有一千多口,在汝州,一直被尊称为“汝南第一望族”,有着良好的口碑。
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者,如马朝聘,马四军,马七星,马朝善,马京,马高,马聪,马章成,马锡禄,马万山,等等。
考入本科大学生至少三人,今后,年青一代大学生,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山培风宝塔,精彩对联欣赏:
三山俯仰,厚土培基毓文脉;
一塔雄威,高德风化淳世俗。 ——杨光照
携三山广袤大地钟毓秀;
带一河文莘雅士前程锦。
峰转千迥伏龙脉;
文立国运著华章。 ——汝河文化
补巽拱乾,改良山川藏聚势;
修文蓄武,祈佑后世栋梁材。 ——张三学
中峰降文曲进士进京;
塔顶显祥瑞尚学尚书。 ——顶上山人
先祖以诗书齐家,知孔孟之礼,心愿一代文风延千古。
优昆从谦让修身,当标新立异,赓继三世声望润华乘。 ——许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