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汝州宁国寺

摘要: 汝州宁国寺.明.汝州市杨楼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宁国寺.明.汝州市杨楼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国寺位于汝州市区西约二十公里许,杨楼镇马庄村东,今杨楼镇第一初级中学院内,百姓俗呼“大庄寺”。杨楼,古称杨家楼,自清乾隆七年,汝州直隶州州同衙门移至杨家楼后,杨楼一跃成为汝西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四方商贾云集,宁国寺毗邻其地,因之香火鼎盛,远近闻名。
明正德《汝州志.寺观》卷四记载曰:“宁国寺,在州西南四十里,宋政和年建。”
清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寺观》卷十记载曰:“宁国寺,在杨家楼西,宋政和年建,旧为十方常住,今废。”
政和(1111年-1118年),乃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这个年号当时共使用了八年。“政和”一词,源出《尚书·周官》:“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意即“为政者如奉行和谐统治,那天下都将平安无事”。在徽宗改元政和的诏书中,除了有“庶政惟和”一词外,同时也使用了“礼制乐作”、“礼乐明备”等词,亦对应了《礼记·乐记》中:“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之语。
十方常住,为佛教术语,四种常住之一,谓接待往来僧人的寺院,亦称庙产等物品。佛教丛林因为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分为“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两类。子孙丛林的传承模式亦如父子关系,僧人们可以自由招收徒弟并为他们剃度,但没有传戒的权力,徒弟们须到十方丛林受三坛大戒、受具足戒后,方可回到本庙招收弟子,使子孙繁衍,故又称为子孙丛林或剃度丛林,类似于社会家庭模式。十方丛林则往往邀请名宿住持,方丈年老退居可举荐合适人选,经两序民主选举后方可继任。十方丛林的优点在于真正做到选贤任能的目标,较具开放性,以住持为例,如本山无适当人选,可向他山礼聘。
通过上述资料可知,宁国寺肇建于北宋徽宗在位时期,历史上曾为十方丛林,后因多重原因,而变更为子孙丛林。汝州解放后,宁国寺易寺为学,最后一名僧人,则移居于附近的马庄村,自此汝水之滨的这座千年古刹,法流断绝,钟寂烟灭。现今杨楼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前身为原临汝县第六中学,上世纪恢复高考制度后,该校凭借科学规范的管理、敬业奉献的教师、踏实进取的学风,曾经一度名扬洛阳地区,每年大批优秀毕业生从这里走出校门,在众多领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跻身科研工作于欧美,有的步入高校活跃于文坛。
随着学校的发展扩大,宁国寺原本硕大的院落,渐次被拆毁或改建,一进院的西配殿,约拆毁于1995年前后,天王殿约毁于2005年,目前宁国寺除中佛殿、大雄宝殿等两座古建,及一方明天启七年八月重修碑碣尚存外,其他建筑、碑刻已荡然无存。建筑被毁,若假以时日,尚可恢复,然而使人扼腕痛惜者,则是宁国寺内历代碑刻的十不存一。金石碑刻看似普通,却承载着极高的史料价值,与方志、族谱同为“地方文献"的重要构成,因其独特性与单一性,更显得珍贵异常。随着宁国寺历代碑刻的散佚无存,使今人想要进一步的了解其厚重历史,成为难题,盖宁国寺存世史料之弥缺。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宁国寺古刹大会,随然寺院已变为学校,然而自宗教政策恢复后至今,每年庙会期间,附近信众在校门口焚香诵经的情况,仍络绎不绝。2017年11月14日,宁国寺被汝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汝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汝西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宁国寺的奇闻轶事,其中尤以“火烧宁国寺”的传说故事,被人们所熟知。相传宁国寺在历史上某个朝代,曾规模很大,寺内佛殿林立,寺外田连阡陌,北至汝河滩,南到南山边,西至和尚庙,方圆数里的土地均为寺院拥有。因寺中僧侣众多,戒律不严,难免鱼龙混杂,很多社会上心术不正的人削发出家,借佛敛财,甚至一些江洋大盗,亦混迹寺中,若干年后,竟逐渐控制了整个寺院。于是这些纯粹是披着袈裟的恶人,开始化装成蒙面人,凭着一身武功到处打家劫舍,并在寺内挖设暗道密室,囚禁劫掠来的女色,前来烧香的女香客,亦时有失踪。丢失闺女、媳妇的百姓,纷纷前往州府告状,因寺中恶僧阴险狡诈,官府多次派人到寺中搜查,均查无实据,无功而返。于是知州化妆成售卖胭脂、木梳的小贩,在宁国寺前摆摊暗访,时常前来购买女用之物的小和尚,引起了知州的怀疑,断定百姓所告属实,便上报请旨,发兵围剿。不多日,各路官兵便将宁国寺团团围住后,寺中恶僧展开血战时,由于久攻不下,便采取了火攻。官兵趁寺僧慌乱,冲入寺内救出了被困的人员,为非作歹的恶僧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惜的是巍峨壮丽的宁国寺,因火势过大,化为灰烬,现在的寺院,便是在那场大火之后重建的。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