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赊店北大石桥

摘要: 赊店北大石桥.清.社旗县赊店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赊店北大石桥.清.社旗县赊店镇.古建筑.新增.河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出赊店西北门(乾维门)北行约1公里,即到达由西北而来向东南而流的潘河,对岸之小村名漫流寨。这里原本是一个由赊店陆路北行的大渡口,也是由赊店直达方城的航运通道。清同治六年(1867年),赊店商人集资在此建起一座横跨潘河南、北两岸的大石桥,石桥长53米,宽6米,高2.5米,25孔,桥底宽14米,以青石平铺,将河床抬高1米有余。桥两端护堤各长达10余米,高各2.5米。桥面每孔用6块长1.56米、宽1米、厚0.3米的青石板铺筑,每座桥墩均为9层,每层用4块长1.8米、宽0.54米、厚0.22米、迎水面做成三角形分水的石条砌筑,护堤均为8层,采用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砌筑,桥面、桥底对缝处起凹槽,用青石卯钉卯接,坚固无比。平时河水由桥下流过,洪水来时则从桥面漫流,为此,桥头小村才名之为“漫流寨”。至今历经100余年大水冲刷,大部分仍完好无损。因整座大桥全部用石料砌筑而成,又座落在古镇北方,故本地人皆俗称之为北大石桥。
在此大桥建造之时,潘河尚能通航方城,说明其水大、河宽、流急。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能在此水大、河宽、流急、能通航的河道上建造此横跨南北之石桥,足见其设计之精巧、工匠之智慧、费工之巨大。大桥落成之后,使赊店北行陆路成为通途,不需再经潘河摆渡,但同时也影响了经潘河水运至方城的航道。
潘河,起源于方城北伏牛山东麓七峰山下黑龙潭,泉水爆涌,相传其泉直通地下水“海眼”,水源充沛,流经方城、赊店,汇人唐河,注入长江,历史上是唯一的贯通赊店和方城的南北货运航线,为赊旗镇和方城的商贸繁荣昌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两地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前清时期,湖广几省的商船沿河北上,帆连成片,号子声日夜不息,货物以盐、茶、药材等为大宗。赊店、方城两地收价相差无几。因此,卸在赊店的货多,运往方城的货少。在赊店码头等着卸货的船经常能排二、三华里的长队。镇内的各行各业生意兴隆,汇集了全国南北流通的众百货和全国各地的众商客,繁华得象座小都城,成为中州四大商贸名镇之一。
到了清同治年间,潘河水源渐小,使南来大舟不通,修潘河桥勾通赊店南北陆路交通势在必行,加之后来京汉铁路通车,交通要道东移,赊店的水运生意一天天地萧条下来。
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方城县志》载:“相传潘河之水在清中叶尚可泛舟,估客乘航直抵东郭,四方之物无不毕集。今城东南隅之下货台,即当日之泊舟下货处。赊旗镇商拟专其利,乃以镇北漫流寨修桥以御之。时方城人乃将黑龙庙河源用铁锅堵塞,使水量减少,舟楫不通。后赊旗镇甘愿毁桥议和,及掘之泉水没矣。至民国十七年,建国军樊钟秀(总司令)复经派工疏浚,水势仍杀,终未通舟。”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百废俱兴,北大石桥成为了赊旗镇南北货运交通的咽喉。镇内不但恢复了当年的繁华景象,而且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今,北大石桥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上穿梭的车辆和来往不断的行人,桥下的清清流水,同两岸绿色植被和茂盛的树木交映生辉,无比动人,形成了又一道古镇靓丽的风景线。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