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天下文明论坛 | 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

摘要: 2023年12月1日上午,“天下文明——夏商之际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专题报告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08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商文明研究院承办,得到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支持。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教授主 ...

  2023年12月1日上午,“天下文明——夏商之际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专题报告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08会议室举行,报告会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商文明研究院承办,得到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支持。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研究馆员、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田伟作了题为《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的学术报告。

田伟指出,学术界对于夏文化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目前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且只有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二是同意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但认为二里头文化的积年少于文献记载的夏代积年,因此将龙山时代晚期的一部分(多指河南龙山文化)也视作夏文化。对于商文化的认识也有诸多歧义,但一般同意将二里岗文化视为早商文化。

图一  晋南地形图

 晋南地区的主要地理单元包括临汾、运城和垣曲三处盆地,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山脉以及汾河、涑水河、亳清河等河流。该区域龙山晚期主要为陶寺文化,还有一些区域分布着三里桥文化,学界对于陶寺文化分布范围存在不同认识,分歧在于对运城盆地南部文化面貌的认识,或以之为陶寺文化的分布范围,或以为其属三里桥文化的分布范围;二里头文化时期主要为东下冯类型(或文化),另有部分区域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早商时期主要为早商文化东下冯类型;晚商文化的谱系还有研究空间。以往学者对于晋南夏商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文化谱系、夏商分界问题、遗址的性质、功能、早期国家向外扩张等方面。总体而言,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区域聚落形态、中心聚落及重要遗迹的性质等问题还有深入探讨的空间。此外,学术界对于晋南地区的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关注不够,从区域聚落形态角度探讨晋南地区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大有可为。

                      龙山时期的晋南

 临汾、运城盆地(至少北部)主要分布着陶寺文化,垣曲盆地为三里桥文化。这一时期,晋南地区的聚落数量多,密度大。按聚落面积分类,可以将之分为五类。第一类有2处,分别于临汾、运城盆地的襄汾陶寺、绛县周家庄,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第二类有10余处,除新绛三泉和襄汾南柴距离相近以外,余皆散布于晋南各地,面积100万-400万平方米;第三类有30余处,集中分布在侯马—曲沃—翼城、闻喜—夏县等地,中条山南麓也有一些,面积30万-100万平方米;第四类有近百处,各地均有,以汾河霍州段以东、襄汾—新绛西北,以及闻喜—夏县之间较集中,面积为10万-30万平方米;第五类约300余处,以襄汾陶寺、绛县周家庄等中心聚落周边较为集中,亳清河、沁河两岸也有不少。面积小于10万平方米。
 周家庄遗址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包含史前及夏、商、周等时期遗存。其中以龙山时代的陶寺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分布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带有环绕遗址的大型环壕,壕内面积约300余万平方米,该遗址龙山晚期遗存已进入夏代纪年。龙山时期,晋南地区的社会分工已不局限于单个聚落之内,出现了一些具备开展专业手工业生产能力的聚落。如襄汾大崮堆山聚落就是为陶寺集团服务的专业制石聚落(翟少冬,2014年)。新绛孝陵制陶聚落发现了集中分布的陶窑,显示出制陶专业化程度高,规模大的特点。闻喜千斤耙、余家岭遗址可能存在龙山时代的矿冶遗存。集中分分布在河东盐池周边的龙山聚落应是龙山先民控制、利用盐业资源的遗留。


图二 晋南地区龙山时代聚落分布图

 晋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发达,经过此前各阶段的发展,到龙山时期形成了完整而繁荣的社会体系。生活必需品和贵族所需的大部分奢侈品的原材料,都可以在本地找到,因此不具有向外扩张的动力,且满足于“九族既睦,协和万邦”的环境之中。相比之下,同时期的中原核心区呈现出群星闪耀,竞霸天下的场景。他们并不拥有类似晋南的稳定社会体系,但在不断斗争中,脱颖而出的强者,必然垂涎晋南肥沃的土地、充足的人口、丰富的铜盐等战略资源。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二里头文化西进,占领陶寺文化故地可谓势所必然。
 晋南地区是古冀州中心所在,在龙山晚期处于一个比较发达的阶段,被不少学者视为“天下之中”。如果我们相信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年的判断基本正确,那么就需要面对以下的问题。龙山时代晚期阶段晋南地区的聚落密度、高等级聚落规模均大于中原,那么这一时期的晋南与河洛是何关系?晋南何以“夏墟”?这是今后需要继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图三 晋南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聚落分布图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晋南

 较之龙山时代,东下冯类型时期的聚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陶寺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不复存在。被视为区域中心聚落的夏县东下冯、绛县西吴壁都无法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聚落相提并论,这一时期的晋南从属于中原腹地。在千斤耙遗址发现采矿工具,如石锤、石砧等,但基本不见农业生产工具。采矿者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是专业的采矿工人。他们的生活物资需要依赖于其他遗址供给。夏代先民在千斤耙遗址采集到的铜矿,只有少部分在矿山冶炼,大部分被送往类似绛县西吴壁这样自然条件较好的遗址冶炼成纯铜。西吴壁遗址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夏商遗存分布面积约70万平方米,遗址东部存在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夏商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目前所见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冶铜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的东区,以IE3、IE4区最为集中。晋南冶铜遗址冶炼所得的纯铜,除少量在当地铸造小型工具外,大部分经虞坂巅领道或轵关陉道经黄河水路向外输出到夏王朝的铸铜作坊用于铸造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时期,临汾盆地的聚落形态与陶寺文化时期类似,但数量较之变少。运城盆地的聚落主要集聚在中条山、盐池附近,目的不言自明,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攫取这里的铜、盐资源。区域中心聚落,如夏县东下冯、绛县西吴壁、垣曲南关商城等,都与资源有关。“资源导向型”聚落布局初具规模。

                       商时期的晋南

 晋南地区各区域商时期考古工作不甚平衡,运城、垣曲盆地商文化考古工作开展的较为充分,商代遗址发现较多;临汾盆地商文化考古工作开展较少,相关发现也较少。运城盆地商时期聚落的规模存在明显的大小差异。若以聚落面积为标准,可以将之粗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30万平方米以上,属区域中心聚落;第二类为10-30万平方米;第三类为小于10万平方米。第一类聚落包括绛县西吴壁、夏县东下冯、垣曲商城等,中条山与黄河之间的平陆前庄聚落面积虽不清楚,但从该遗址出土青铜重器来看,将其视为区域中心聚落应无问题。


图四 早商时期的晋南

 从考古发现来看,多数商文化聚落,同时存在夏时期遗存,显示出商人对于夏人地理观念与聚落选址理念的高度认同。晋南之外的其他不少区域也存在这种现象,可以将之称为“因循夏迹”。
 早商时期,运城、垣曲盆地的聚落形态延续了夏时期“资源导向型”聚落的布局,但有所变化。千斤耙遗址早商遗存的数量多于夏代遗存的数量,暗示早商时期的采矿规模有所增加。发现一些疑似早商时期的巷道,结合在瑞昌铜岭遗址的发现,可以推测千斤耙早商时期的采矿技术较之夏代有所进步。西吴壁早商聚落的规模与二里头文化时期基本相当,但冶铜遗存的分布范围发生了明显变化。商代冶铜遗存主要分布在遗址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的西区和中区,以IB4、IB5区最为集中。东下冯遗址在早商时期仍然是重要的中心聚落,但聚落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垣拔地而起,代替了夏代的环壕聚落。似西吴壁、东下冯这样的早商聚落当中,都发现了大量储存物资的遗迹,如西吴壁集中分布的窖穴,东下冯的圆形房址等。其储存物资应有相当部分供应采矿等遗址,这使得采矿和冶铜遗址之间的互补更为清晰。


图五 商代晚期的东西对峙

 商代后期,晋南地区的聚落数量大幅缩减。中条山及周边原本兴旺的冶铜炉火在这一时期熄灭。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与大环境使然和资源枯竭有关。商系势力退出晋南临汾、运城盆地的核心地带,向东收缩至太岳山、中条山的山前地带,有些已进入山内,并且集中分布在灵石旌介、浮山桥北、闻喜酒务头等少数的中心聚落当中,占据不同区域的咽喉要道,扼守自西方通往安阳等地的交通节点,与位于晋陕高原的李家崖文化等势力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
 不管是商代前期因控制资源进行的聚落布局,还是商后期聚落布局的变化,均有灵活、有针对性的特点。这种布局及变化体现出商王朝强大的行政组织能力,与周代“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方式截然不同,说明商周两代国家形态存在一定差别。
 最后,田伟指出龙山晚期,晋南地区聚落数量多,并且存在规模接近500万平方米的高等级中心聚落,文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同时期的河洛地区。如果认可夏代起于公元前21世纪,龙山时代晚期已经进入夏代,那么就需要考虑这一时期夏人的中心是在晋南还是河洛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夏人在晋南地区逐渐构建起了“资源导向型”聚落布局。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聚落布局方式获取晋南地区的铜、盐战略资源。早商时期,商人继承并完善了“资源导向型”聚落布局。商代后期,王朝针对形势的变化,调整了晋南地区的区域聚落布局,将商系势力集中到大型聚落当中,扼守交通要道,与西部诸势力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这种聚落布局的变化,显示出王朝对于不同区域的聚落具有的强大掌控能力。

整理人:刘彦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23级考古学硕士生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