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夏文化探索的现状
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考古学界掀起了夏文化探索的热潮。夏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参与人数之众多、范围之广大、工作之深入、历时之持久、辩论之激烈、成果之显著,可谓空前。考古学界所形成的学术共识是:创立、施行的夏文化研究理论方法是正确的、可行的;相信在商王朝之前有个夏王朝;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遗址,郑州商城可能始建于夏代末年,偃师商城应该始建于商初;二里头文化(主体)是夏文化(晚期),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东南城垣航拍图
当然,所谓共识只是主流意见而已。在夏文化这样的学术问题上,要想统一所有人的思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自21世纪以来,随着邹衡、安金槐、赵芝荃等老一代考古学家的离开,夏文化论坛逐渐平静,那些激昂的辩论、犀利的诘问,渐渐绝于耳畔。新一代夏商周考古人忽然变得“客气”和“务实”起来,大家都埋头做田野考古工作。以前,在二里头遗址上空飘扬着两杆大旗,一杆大旗上写着“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另一杆大旗上则写着“夏都·夏文化”;现在,人们不常看到“夏文化”大旗了。似乎,夏文化探索进入了低潮。


二里头遗址航拍图
这是一个真相,同时也是一个假象。说是真相,指它确实是学术现实;说它是假象,是因为夏文化探索步入了一个新状态。
在夏文化讨论看似低迷的20多年中,关于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田野考古工作突飞猛进。遗址核心区“井”字形城市干道勾勒出的都邑空间格局、大量夯土建筑基址所形成的宫殿区建筑布局、具有围垣的手工业作坊区,甚至更加令人惊讶的类似“里坊”之设施,还有绿松石镶嵌的“中国龙”和其他复杂的礼仪器物等考古发现,新出版的五卷本二里头遗址发掘报告、综述性研究文献《二里头考古六十年》的问世,都为揭示这座“广域”“核心”聚落的内涵,当然也为讨论其王朝属性,奠定了新的学术基础。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在二里头遗址以外,相关考古工作也扎实推进,如山西陶寺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安徽等地二里头文化时期区域核心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也都为夏文化讨论拓展出崭新天地。
实际上,那两杆大旗原本是一杆大旗,只是其旗帜的两面文字不同:一面绣着“二里头文化”,另一面绣着“夏文化”。因为立场不同,人们不能同时看到旗帜的两面,但只要变换站位、转换视角便可认识到两旗本是一旗。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与夏都遗址、夏文化,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托,互为表里。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人能够真正否定中国历史上有夏王国、夏王朝,能够指出除了二里头文化(包括新砦期),还有哪个考古学文化堪当夏文化;也没有哪个人能够指出,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最早中国”除了叫“夏”,还可以叫其他什么名字。
(作者:杜金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摘自即将出版的《寻夏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