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潜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助力文物多重价值挖掘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创造和文化基因,是民族生生不息延续的内在脉络,是新时代创新创造的动力源泉。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进一步突出了文物工作的时代特征,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其中“挖掘价值”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有效利用”的前提,最终能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要坚持“挖掘价值”,充分展现文物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需要深入理解文物多重价值的内涵,以及科学技术在文物价值挖掘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首先要理解文物多重价值的深刻内涵。关于文物价值的讨论已经很多,在国际公约、国家法律和政策文件中也多有论述。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定义文化遗产时明确其所具备的历史、艺术或科学的普遍价值。1982年我国《文物保护法》提出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后历经多次修订并未改变。2015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指出,文物古迹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文物价值是多重的,可分为内在价值和外生价值两个部分。文物的内在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是文物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这里的历史见证可以是反映历史事件或人物,也可以是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艺术价值是文物作为艺术创造、审美趣味、特定时代的典型风格见证的价值,这里包括反映年代、类型、题材、形式、工艺独特的建筑、景观和各类艺术品的典型风格;科学价值是文物作为人类创造性和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或创造过程实物见证的价值,这里的科学是广义的,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药卫生等。文物的外生价值可以认为是在内在价值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价值,比内在价值更为复杂,可以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种需求的价值,可以是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比如社会价值往往包含了记忆、情感、教育等内容,文化价值往往体现宗教、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固化于文物内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会随着价值挖掘的程度深入展现不同的面貌,可以总体上反映文物的文化内涵;外生价值的主观性更大,往往根据需要建立在内在价值的多种组合之上,本身也是交叉融合的,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也可以笼统认为其反映文物的时代价值。从科学价值到科技价值、从艺术价值到审美价值、从社会价值到时代价值的表述,对文物价值的认识演化,恰恰反映了文物工作从物本到人本、从静态保护到活化利用的趋势。
其次要认识文物多重价值挖掘的方法和手段。文物价值挖掘需要有经验的眼睛观察和大脑思考,也需要浩如烟海历史文献档案的调查考证,还需要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价值认知。因为文物价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我们应通过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材料、环境、建筑、工程、信息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多学科合作,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物的内在价值。如果说文物的外生价值挖掘更多依靠人文社会科学获得,则其内在价值挖掘更多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得以实现。
在文物价值的认知和评估的具体进程中,越来越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自然科学未引进文物研究之前,对文物价值挖掘只能按一般方法进行。金石学虽然具有朴素分类学意义上的博物学传统,但对文物价值挖掘的作用非常有限。一旦将新的科学技术,如断代技术、分析鉴定技术等引入文物研究领域,文物的年代、工艺等问题就容易解决,并为人们提供文物价值阐释更加科学的依据。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方法引入考古年代学中,文物的断代更加科学准确,历史价值在更精准的时间坐标上得以显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石窟寺的测量中,可获得更精准的文物形貌特征,更快速便捷地揭示其艺术价值。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引入到金属文物的分析检测中,可获得文物的材质成分和显微结构信息,更有效地挖掘其制作工艺等科学价值。文物本身储存着大量的信息,对这种信息及其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手段愈多,对文物价值深层次的认识也会愈来愈多。
三是要把握科学技术助力文物多重价值挖掘的趋势。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等为代表的新生物技术方兴未艾。例如,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无机质类)”,从文物信息提取和综合阐释两个方面挖掘文物多重价值,前者重在文物的成分、结构、工艺、功能等关键信息的系统获取与科学表征,后者则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深入挖掘文物的多元内在价值。研究团队已完成了青铜、陶瓷和玻璃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制备,在陶瓷瓷釉和玻璃文物化学成分无损分析方法、夹杂物分析辅助铁质文物加工工艺判别方法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建立了无机质文物分析规范和多元信息提取方法体系,通过构建开放共享的文物科技标本库和数据库,尝试数据挖掘和智能认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的分析数据质量较低、数据集成不足、文物专用分析技术匮乏等问题,为重建古代工艺技术体系奠定基础;分别从早期技术资源及社会图景、技术交流与文明互鉴、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手工业制度与古代文明发展四个角度,通过多个案例初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无机质可移动文物的多重价值。北京科技大学目前正开展先秦两汉时期矿冶遗址资源综合调查,为构建中华文明材料基因库而努力。吉林大学于1998年建立国内首个古DNA实验室,利用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交叉,为我国北方地区和新疆地区的古人类DNA、古动植物DNA研究和古文明的溯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验室成功实现了世界首例古小麦全基因组的破译,为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及农业传播,提供了跨时间维度的直接证据;近期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浪潮智算的基因测序加速应用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测序精准性、提升了古DNA使用效率,加速了古DNA研究成果的诞生。吉林大学等机构目前正加快构建中国古代生物遗传资源数据库,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最后,要构建文物多重价值挖掘的理论与学科体系。我们需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联系起来,突破传统文物学和西方文化遗产理论框架,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将文物价值挖掘凸显出来,做好文物价值的认知、阐释与评估。需要强调的是,革命文物已经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学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还会继续在这方面取得进步,这是文物时代价值的充分体现,但是相关价值挖掘理论还相对薄弱。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交通遗产、军事遗产等新兴遗产的研究,深化挖掘其多重价值,建立中国特色的文物价值挖掘理论体系。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新版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文物”增列为交叉学科门类的专业学位,可授博士学位,为新时代文物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带来新机遇。由于文物价值挖掘在文物工作链条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理应成为“文物”专业学位类别中的主要专业领域。文物价值挖掘应与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缮、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管理、文物数字化利用等一起,构成新的文物学科体系。文物价值挖掘专业领域可再设文物历史价值挖掘、文物艺术价值挖掘、文物科学价值挖掘等分支方向。我们要整合原有考古学、科学技术史、建筑史、艺术史等相关学科的师资力量,加大文物价值挖掘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兼备科学和人文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青年人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祖国大地上数以亿计的文物凝聚了先民们创造的智慧结晶,蕴含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丰富精神。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开展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对文物多重价值进行挖掘,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简介
潜伟,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工业遗产、科技与社会,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
(文章参考文献和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