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域外考古周记·吉尔吉斯共和国篇(3)寻常的精致 雪国考古一日

摘要: 寻常的精致雪国考古一日克拉斯纳亚列奇卡遗址的工作基于国内大遗址考古的思路和方法,对遗址3号佛寺佛殿建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在全城持续开展地面调查、遥感测绘、考古勘探、探沟试掘等工作。本年度新开10×10米的探方4个,另附加既往发掘的探方3个,并将既往发掘2米宽的探沟向北延伸15米,发掘面积总计730平方米,既明确了建筑遗址的西南转角,也了解 ...


寻常的精致 

雪国考古一日


克拉斯纳亚列奇卡遗址的工作基于国内大遗址考古的思路和方法,对遗址3号佛寺佛殿建筑遗址进行发掘的同时,在全城持续开展地面调查、遥感测绘、考古勘探、探沟试掘等工作。本年度新开10×10米的探方4个,另附加既往发掘的探方3个,并将既往发掘2米宽的探沟向北延伸15米,发掘面积总计730平方米,既明确了建筑遗址的西南转角,也了解了建筑底部和佛寺南垣的基本结构。


6:30~13:30

中吉联合考古队的一天从清晨六点半开始。

每天早上,司机阿克唐(Актaн)准时出现,接送考古队员及工人前往红河遗址/克拉斯纳亚列奇卡遗址(Красная Речка)发掘。路程不远,但路况较差,鹅卵石铺设的道路坑坑洼洼,为保证不翻车只能放缓前进速度,车程约40分钟。进村后,经常会遇到几十头牛挤在车的四周——它们也上工了,“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四海皆准,礼让牛群。

车在牛的簇拥下缓缓前进


遗址所在的楚河流域为谷地山麓气温带,夏季炎热,降雨量偏少,空气通透,能见度很高,紫外线极强,汗水浸渍的工作服颜色越晒越浅,队员们的皮肤越晒越黑。南望吉尔吉斯阿拉套山,甚至可以看清最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峰,我们经常在工作间隙喝着晒得温热的水,看着远处的雪山,想象一丝清凉,颇有望山消暑的意味。

燕麦田和雪山


现场工作分两个小组分别开展,一组发掘,一组勘探。负责遥感测绘的队员两头跑,记录重要点位信息。

遗址由土坯建成,表层常年被牲畜踩踏,形成硬壳,新清理出的土坯则需要仔细辨认,对经验是极大的考验。本年度发掘面积总计730平方米,明确了建筑遗址的西南转角,了解了建筑底部和佛寺南垣的基本结构。

探方发掘


勘探工作主要围绕西南小城展开,目的是寻找城墙。开始工作的六月正是植物疯长的季节,这里有很多带刺植物,开紫色花序的阿拉套蓟能长到一人多高,骆驼刺、刺沙蓬等低矮植物掩藏在半人高的蒿草中,勘探时需要小心避开。几乎没过头顶的草丛闷热潮湿,是蚊虫的乐园。在草丛中打探孔,体力消耗巨大,两位探工师傅工作时间人均喝三升水,水分都随着汗液蒸发。到八月初,野草大都枯萎,气温稍降,此时燕麦成熟了,村民驾驶收割机、打捆机将割倒的燕麦扎成长方形的草垛,再由人工叉起草垛码放在拖拉机上,拉回牧场,做好过冬准备。收割后,进入农田不必穿越齐胸的作物,利于我们的勘探工作。

勘探

收割牧草


15:00~17:30

域外考古不仅涉及国际合作、文化交流等宏大命题,细枝末节的琐碎日常也每天都在发生。开工不久,工地上推土的小车就不堪重负,坏了。下工后司机带着我们跑遍坎特镇,为轮子寻找合适的轴承,还好没有耽误第二天的工作。

五金店

维修独轮车


饮食是个大问题。每天出发太早,烤馕店没开门,吉尔吉斯也没有类似国内的早餐店。通常每天晚饭后队长和我都要去超市采购面包当作第二天的口粮,有时候早上也会请司机或翻译在烤馕店开门后给我们带馕和烤包子。

职业病——用看土质土色的方法挑选香肠


吉尔吉斯饮食以肉和奶为主,日子久了,队员们或多或少出现了口腔溃疡,于是日程表上又多了一项——去大巴扎买新鲜蔬菜水果。大巴扎下午五点关门,要赶在关门前买到菜,只能下工吃完午饭后(下午三点多),回驻地简单洗漱,放弃休息时间直奔目的地。能买到的菜一般是西红柿、黄瓜、彩椒等,种类虽少,但胜在新鲜、价格便宜,洗净切块,配上队员带过来的黄豆酱,也是一道美味。本地水果一般有李广杏、李广桃、樱桃等,由于当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果糖分很高,味道浓郁。

菜铺老板是东干族,可以和我们进行简单交流。买菜次数多了,老板也认得我们,见面就用西北方音(东干话)和我们打招呼:“好着呢麽?今天要点撒?”身处异乡的亲切感,总是很能打动人。有次老板拿出一盒印着中文的药让我们给看看对不对症,我也体验了一把当翻译的感觉,其实就是搜索药品说明书,再用陕西话读给老板听,临走得到一颗橙子,很甜。

大巴扎里的东干族菜铺老板

采购的水果蔬菜


20:30~00:00

吉尔吉斯夏季日照时间可达10~12个小时以上,当我们完成一系列事务后,抬头看天还是亮的,算算时间已经距离起床大约十四个小时了,但这并不是一天的终点,回到驻地,整理照片和工地日记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当地时间20:38,天还没黑


工作之外

六月底的某个早上,发掘区西南侧传来的嘈杂声音吸引了我的目光。顺着声音看去,一对拥有鲜艳蓝色翅膀的大鸟正在低空盘旋,时而极速俯冲,并发出粗哑的乌鸦般的叫声,再细看,一条狐狸夹着尾巴在燕麦地仓皇逃窜,不多时就没了踪影。体型大且鲜艳的鸟类很好检索——是蓝胸佛法僧,一种翼展可达50多厘米的鸟类。六月正是它们的繁殖季节,我所见到的应当是一对夫妻,这种具有极强领地意识的鸟在驱逐狐狸以保护自己的巢穴,此后的观察也证实了这点。十多天后,多了三四只蓝色雏鸟与成鸟夫妇在发掘区不远的土堆附近活动,颜色极其华丽,叫声极其难听。

有了这次的观察,我开始留心工地上的动物。后来发现每天早上九点,有只凤头百灵站在固定位置的一根野草上求偶,是一套清脆、婉转的四到六个音节的叫声,重复、夹杂颤音,随后振翅飞走。到七月中旬就再没见到它,可能是已经找到了对象。

与我们相处时间最久、距离最近的是一条红沙蚺。它的洞穴位于我们休息区附近,十点以后,温度逐渐升高,它就悄悄出现在洞口,借着一簇骆驼蓬做掩护,竟然很久都没人发现。这条红沙蚺体长约一米,背部沙褐色,有不规则黑色横斑,尾部钝圆,乍看分不清头尾。眼小,瞳孔直立,看起来不太聪明。我们每天上工在它的洞穴旁边扎两根钎子,就怕有人踩到它。此外发掘过程中还见到了从土坯砖缝里迅速溜走的泛蜥、避日蛛等,给繁重的日常工作带来新鲜感。

红沙蚺

避日蛛

泛蜥


图文丨杨  曈  史砚忻  

校对丨杨博闻

排版丨赵   巧

初审丨杨利平

终审丨种建荣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