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

摘要: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1924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第七批历史沿革19世纪60年代以后,天主教在内蒙古迅速发展,罗马教廷将蒙古教区划归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管辖.当时的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一带川平野沃,人烟稠密,为内蒙古中西部政治经济中心,教会对此地较为重视,遂购地建堂,布道传教。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天 ...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1924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第七批
历史沿革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天主教在内蒙古迅速发展,罗马教廷将蒙古教区划归比利时圣母圣心会管辖.当时的归化城,即今呼和浩特市一带川平野沃,人烟稠密,为内蒙古中西部政治经济中心,教会对此地较为重视,遂购地建堂,布道传教。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天主教在归化城常平仓北购地约22亩,建小堂一座,供教友聚会和供往来教士歇息使用。 
清光绪九年(1883年),罗马教廷分内蒙古教区为三,归化城属西南蒙古教区。义和团运动爆发,此地小堂被焚毁,嗣后于原有房基建平房数间,院落为斜方形:南部宽,辟作菜地,北部窄,作为羊场,供当时后山卖羊商人租用。 
民国十一年(1922年),罗马教廷再划西南蒙古教区为宁夏、绥远二教区。绥远教区即于牛东沿九号大兴土木修建天主教堂,位于原建堂院大门的东北侧。其地东界水磨街,西傍札达盖河,占地面积可观。另外,新城西门外公教医院建筑群亦同时开工。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主教座堂迁至此地,今存圣堂,主教楼(东楼)均为当时建成。 
抗日战争爆发前,归绥一带的天主教已发展成熟,形成了包括医院,孤儿院,修道院等在内的一套完整体系。 
文革期间,呼和浩特天主教堂建造的规模较大而且坚固耐用,曾一度作为存放贵重物品的仓库。 
1980年以后,呼和浩特天主教堂再度恢复教堂功能使用。 
建筑格局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建筑是在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代表性建筑,由于这个时期的建筑追求中世纪的建造风格,尤其是圣堂建筑,因其局限于特定的使用功能和性质基本上完全保持了西方早期哥特建筑的风格特征,是西方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海外翻版。其造价为五万现洋,用了特制的青砖二十万块,砌筑工艺中揉合进了中国传统工匠的表现手法。呼和浩特天主教堂以圣堂为主要建筑,采用早期哥特式样,外形高而短。在天主教堂群体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圣堂座东面西,呈长方形平面,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正立面窄于侧面,类似中国传统建筑的山墙为正立面,立面顶呈山字形,圣堂屋顶高耸,计高25米许,面宽近20米。 
圣堂西立面,正立面是主要入口处,其中间部位凹进,两侧突出。两侧及中间各辟一券门,而以中间门为主要入口。其上逐层置以券式玻璃窗和假券窗。窗户以高而窄为其主要比例特征。除此而外,墙体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形式,墙上有砖砌叠涩和券式抹灰线角,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圣堂两侧南、北面,除北立面钟楼以东部分与南立面不对称以外,其余部分则完全对称。两侧对称部分依墙垛把立面竖向分为完全相同的几组,每组内置以与正立面特征完全相同的券式玻璃窗,同样以砖砌叠涩和券式抹灰线角作为装饰。南北立面不对称部分形似中国传统建筑的山墙面,也以券窗、叠涩和线角为主要内容。北立面钟楼以东墙面上辟侧门,是圣堂的次要入口。圣堂东立面中突出半圆形,此为圣坛所在位置,它依下而上略有收分,被墙垛纵向分为均等的几份弧面,期间辟窗和装饰叠涩、线角,其上覆以半穹顶。东立面圣坛两侧则完全对称。屋顶为丁字形的木构架,铁皮屋面坡度陡峭,四周设置花饰矮墙(女儿墙)排水。 
主要建筑
圣堂
圣堂室内空阔,净高约20米,宽敞明亮,十根柱子分列两侧,室内并未完全采用欧洲哥特教堂建筑屋顶结构的处理方式,而是采取三角桁架结构,屋架下弦钢筋外露,屋顶呈梯形。它与欧洲哥特教堂建筑室内的尖拱顶结构完全不同,这是其空间处理的主要特点。纵向柱间作拱券联络,柱与外侧墙体空间分作上下两层拱券。基于其室内空间跨度较大,结构作局部调整,又在墙外加砌砖垛,垛下大上收,承起戗柱作用,并用其戗力来抗衡屋顶结构传递的负荷,既不影响建筑的造型,而且加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具有科学性。
圣堂内圣坛两侧分置厢室,均为上下两层。圣坛北侧所供圣像,圣器绚丽多彩,室内音响徊旋,螺旋式木板楼梯可通钟楼及房顶,钟楼内原有大小钟各一口,都用青铜合金铸成。民国十三年(1924年),造自欧洲,钟声清越,旧时可传十余里之外。钟楼是圣堂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下大上小呈塔状,自下而上分别以圆形和多边形为体块,分为四层,每层饰以券式线角和砖砌叠涩及线角,雕塑感较强。钟楼下部四层加之上部栏杆,遮蓬,塔尖及十字四层通高约30米。是圣堂建筑的最高点,也是圣堂建筑群的至高点。 
院落大门
圣堂西侧原建的院落大门,保持哥特式建筑风格,类似碉堡,高大而耸立。 
主教楼建筑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东北主教楼建筑是与圣堂建筑同一时期稍晚一点时间建造的。建筑风格是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复古式样,建筑从立面的券窗设计和细部的装饰都是复古主义的表现。楼房是二层砖木混合结构,东西长约50米。中间置走廊,两边布房,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方式完全不同。房间内敷设木质地板,有暖气设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于主教楼西又接建一栋楼房,结构式样与东楼大体相同。以后又在圣堂以东建孤儿院一所,连同大门以北的正房,西房共计平房三十余间,基本采用中国传统住宅样式。 
文物价值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建筑风格有典型的欧式罗马特征,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庙宇、寺院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宗教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研究近现代外国宗教在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地区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