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应昌路遗址

摘要: 应昌路遗址..元.古遗址.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应昌路故城遗址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所处时代:元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时间:9:00~17:00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编 号:5-0022-1-22应昌路故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西南约2千米处。始 ...
应昌路遗址..元.古遗址.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应昌路故城遗址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 
所处时代:元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9:00~17:0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    号:5-0022-1-22 

应昌路故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达里诺尔西南约2千米处。始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年)。 
应昌故城是元代蒙古族弘吉剌部的驻冬之地。初称应昌府,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升府为路。由于世为鲁王及鲁国大长公主等居地,故被称为鲁王城。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50米,有东、西、南三门,均设方形瓮城。城内中部靠北为宫殿基址,汉白玉石柱础保存完好,四面各有一门楼建筑;南部分布井字形街道,为市区。此外,城内还有社祭坛、儒学、孔庙、报恩寺等遗址。应昌路故城遗址是元代北方建立的颇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作为元代和北元时期的北方重镇,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2001年,应昌路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元至元七年(1270年),斡罗臣与囊加真公主一起向元朝朝廷请求在答儿海子(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建立城邑。得到了元朝政府的批准和大力支持,建成后赐名为应昌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退出大都,先退至上都,第二年又退至应昌府,史称为北元。明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病逝于应昌。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将李文忠率领的东路大军直袭应昌城,攻入城中。爱猷识理达腊待明兵退回后,再度占据了应昌城。后来在明朝军队不断地打击下,北元势力被迫远退至漠北蒙古高原,应昌城也因此逐渐被废弃。
1957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李逸友率队调查了应昌路故城遗址。
1961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郭殿勇在对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古代地理、气候等理论以及现代科学植物孢粉取样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应昌路附近气候、植被的情况以及古城存在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
1997年,中国航空考古工作小组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古代大型遗址进行了飞行勘察,重点勘察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辽上京、中京、庆州、祖州、祖陵、庆陵、金界壕边堡、元上都、应昌路故城等遗址,取得了圆满成功。 

建筑特点:
应昌路故城遗址平面为长方形,由外城、内城及关郊组成一体,城址遗迹保存较好,城墙大体被保存下来。 
外城遗址
应昌路故城遗址的外城为长方形,南北长800米,东西宽650米,方向南偏西5°。城墙为黄土板筑,夯层明显,夯层15~17厘米。城墙高3~5米,上宽2米,下宽10米。设有东、西、南三门,门外均设方形瓮城,门址宽12米,瓮城长宽各30米。城内地势平坦,街道清晰可辨,或宽或窄,主次分明,南北交叉。自外城南门往北,有一条宽10米的南北向大街,长260米,其北端与内城南端外的一条东西街呈丁字形交叉,东西大街宽15米,直通外城的东、西两门。在南北大街之东120米、之西220米处,各有一条宽5米,并与此街平行的南北向街道。在东西大街之南120米处,有一长650米、宽5米的东西向街道与上述三条南北向街道相交,构成井字形街道。 
寺观遗址
外城寺观林立。能确定寺观的建筑,一在外城内西北隅。存有一长方形院落,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围系土筑,高1.5米。南墙中段设门,由此门北去15米,有处东西长30米、宽10米、高2米的土台基。上面柱础犹存,从础石的分布看,是一处面阔五楹、进深一楹的建筑址,东西两侧似有回廊建筑。再往北有东西相对的两个土台基,台基上有椭圆形土坑,似为碑亭所在。再北去60米,有一东西长25米、宽15米的土台基上面排列着整齐的柱础,是此院的主要建筑,东西两侧布局对称的配房。从遗址的布局及碑亭推测,应是寺观遗址。 
另一处寺观遗址,位于外城的西南部,靠西面那条南北街道的中段东侧,院内中偏南一土台,上有柱础,此土台前面东西两侧有配房建筑。土台前有一龟跌,上有碑槽,但碑已失落。另外,在内城外东北角,有一南北长110米、宽50米的建筑遗址,内有前、后殿,配房和碑亭建筑,也似一寺观遗址。 
儒学、文庙遗址
儒学、文庙遗址,位于外城东门内西南方,那里有南北长65 米、宽 50米的一组建筑址,围墙依稀可辨。院内有土台基一处,上有柱础。其前左右两侧有东、西配房遗址。在土台基之前,有汉白玉石碑一块,无碑首及龟跌,仅存碑身,上刻加封孔子制诏文,可知这处建筑是文庙遗址。 
坊市建筑遗址
从南门往北南北大街之旁,皆有院落,其内建筑遗址很多。又如城内东南隅,有一较大院落,南北长80米、宽50米,院墙依稀可辨,靠北部有高1米的土台基,四角的柱础犹存,这些遗址应是市场、作坊和民宅。 
内城遗址
内城坐落于城中稍靠北之处,形制近于方形,南北长240米,东西宽 220米,四面围墙,各墙中段均辟有城门。城墙为黄土版筑,顶宽1米,下宽1.8米。体内外包砖,白灰抹面,墙头饰以琉璃瓦构件。内城南墙中段有一豁口,长20米,为南门所在,门两侧有高大的土丘,高7米,上有柱础,当为高大的门楼建筑址,门前门阶遗迹清晰可见,并有残石狮一对。进南门北去百米处,有高1.5米、长宽各30米的方形土台基一处,其上并然有序地排列着柱础,依柱础排列推测,是一处面宽和进深各五楹的殿址。此殿东、西两侧,各有边长8米的方形土台基二处,其上四角均布有柱础,可能是亭榭建筑废墟。再由此殿址北去10米许,有一方形大土台基址,高2米,长宽各70米,上有浮雕花纹的柱础,应为正殿遗址,是全城最重要的建筑物,当年鲁王召开重要会议和处理政务当在这里举行。自此殿北去,有一较小的土台基,现高1.5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上面布有排列整齐的雕有莲花的汉白玉柱础,似是后殿,面宽5楹。此殿址东西两侧,有边长8米的方形土台基6处,土台基上,布有柱础,当属配殿。此殿附近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建筑遗址多处。从后殿北去20米即可到北城门,那里有土台基一处,上有柱础,是为面阔5楹、进深一楹的门楼遗址。
其余建筑遗址
应昌路故城遗址西1里的小山上建有覆钵式白塔,原塔高数丈,现残高了米。城南出南门至好来河为关郊,道路两旁亦存有建筑遗址多处。城外东北角处,分布着排列有序、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窑址。城东北3公里是当时的墓地。城东南30公里,隔湖相望的曼陀山下,存有应昌县及龙兴寺遗址。

文物遗存:
碑刻遗物
在应昌路故城文庙遗址之西,有一方形院落,在一主要建筑物之南,有汉白玉石碑1块,上为螭首,篆刻“应昌路新建儒学记”八字两行,正面阴刻楷书汉字,字多漫,不可辨识。其旁犹有已破碎的石狮一对。 
建材遗物
外城内地表上,残砖断瓦、陶瓷碎片和建筑石料随处可见。砖多为灰色素面方砖。瓦有板瓦和简瓦之别,全是灰色的。还有石臼、石水槽、石柱础等遗物。 
建筑饰件
在应昌路故城遗址各殿址上,尚存有较丰富的文化遗物。如有汉白玉雕刻的螭首门枕、黄绿两色的琉璃瓦、滴水、印花小砖及其他建筑饰件。
六耳铁锅
1975年,在外城东南角城墙下曾出土六耳铁锅1口,形体巨大,直径1.06米、高0.64米、厚0.06米,重 350公斤,并有锅承灶门同时出土,当为寺院僧众或学校生员用锅。
八思巴文铜印
1973年,在城西不远曾出土八思巴文铜印一方,边长8厘米,通高8.9厘米,印把梯形,高7.3厘米,总重750克,正面八思巴阳文,背阴刻书汉字,上刻“中书分户部印”,下刻“中书礼部造,至正二十五年四月日”。

历史文化:
相关诗词
元代诗人杨允孚《咏应昌城》曰:“东城无树西风起,百折河流绕寒通。河上驱车应昌府,月明偏照鲁王宫"。形象地描述了应昌路故城遗址的地理环境和王宫的建筑风格。

文物价值:
应昌路故城遗址是蒙古民族在元代北方建立的颇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应昌路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