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双龙泉西北遗址2号

摘要: 位于扎鲁特旗香山镇双龙泉村西北约2公里处,双龙泉遗址在大柳树草帽山东北坡上的耕地里。遗址地表遗物十分丰富,散落有大量陶器口沿残片、红褐色腹部残片,另有石磨棒等遗物。文化层厚约为1米。该遗址坐落在香山河(现为季节河)西岸的缓坡上,背靠一道较高的山岭。从遗物散布的范围看,遗址南北长约200、东西宽约150米,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个别地段可见 ...
 位于扎鲁特旗香山镇双龙泉村西北约2公里处,双龙泉遗址在大柳树草帽山东北坡上的耕地里。遗址地表遗物十分丰富,散落有大量陶器口沿残片、红褐色腹部残片,另有石磨棒等遗物。文化层厚约为1米。该遗址坐落在香山河(现为季节河)西岸的缓坡上,背靠一道较高的山岭。从遗物散布的范围看,遗址南北长约200、东西宽约150米,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个别地段可见有灰土圈痕迹,疑为房址、灰坑等遗迹单位。采集遗物有石器和陶器残片。石器种类较少,有斧、圆饼、刀等,从制法看有磨制、打制和琢磨兼制。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灰褐陶为主,有少量红陶、灰黑陶和黄褐陶,仅个別见有泥质陶器。可辨器形以鬲为大宗,多为口沿或鬲足,还有少量罐、缽的口沿残片。流行僵直的竖向或斜向绳纹,纹痕普遍较模糊,多见于鬲类器的器表。未见弦断绳纹。另有部分附加堆纹和少量篦点纹、珍珠纹。
     双龙泉遗址采集的陶器内涵比较单纯。陶系以夹砂红褐陶和灰褐陶为大宗,器形多见口沿装饰附加堆纹、带花边的有领鼓腹鬲,此外还见有筒腹带鋈鬲、小口双耳鼓腹罐、斜直腹或弧腹陶钵等。陶器表面流行装饰僵直的中、细绳纹,纹痕较浅,部分陶器的绳纹被抹掉。这些特征和魏营子文化的陶器群特征十分接近,所以,此类遗存不仅年代应与魏营子文化相当,很可能在文化性质上也可归属于魏营子文化。采集的石器也应属于这一文化。双龙泉遗址所见资料,或许代表了魏营子文化的一个新的地域类型。
     魏营子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在大小凌河流域的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扎鲁特旗双龙泉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容,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双龙泉遗址为2009年4月扎鲁特旗文管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