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霍各乞铜矿古冶炼遗址

摘要: 霍各乞铜矿古冶炼遗址..青铜.古文化遗址.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冶炼遗址。霍各乞铜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南35公里的山坡地带。古冶炼遗址位于矿区西北25公里一河槽南岸相邻的3个台地上 ; 古采矿坑道则位于其东部2公里的现代采矿区 域内。目前为止,发现暴露于地表的古冶铜炉 5个、加工粉碎矿 ...
霍各乞铜矿古冶炼遗址..青铜.古文化遗址.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后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冶炼遗址。霍各乞铜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西南35公里的山坡地带。古冶炼遗址位于矿区西北25公里一河槽南岸相邻的3个台地上 ; 古采矿坑道则位于其东部2公里的现代采矿区 域内。目前为止,发现暴露于地表的古冶铜炉 5个、加工粉碎矿石臼8个、矿料存放址1 处,古采矿坑道3处。分布范围约25平方公里。1994年9月,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与巴盟文物站组成联合发掘组,对冶炼遗址的两个炼炉址进行首次发掘,发现炼炉的整体结构是由炉体、炉壁、入火口、风道、出铜口等几部分组成:炉体用石块砌筑而成,外方内圆,边长1.8米,通高1.9米,内径1.1米。炉壁用草拌泥抹成,每次使用后都将做修补,因此形成多个烧结层,因着烤程度不同,炉壁烧结硬度有异,炉膛上半部烧结较为紧密,表面平齐,中部烧结最为强硬且形成琉璃,使表面呈现凹凸状,下半部因木炭灰堆积,烧烤程度差,不紧密,表面平齐。入火口位于炼炉东壁下端, 呈“口”形,内外相通,底部与炉底平行,周壁烧结紧密,表面平齐,是用于引火、充炭和 清除灰之出入口。风道分内外风道两部分,内风道位于西壁中部,用草拌泥抹砌,呈圆形管状,西高东低斜向设置。西端经壁孔与外风道相接,内外相通,底部道呈裤状,为专门接收 自然风而设置。清理炉膛和外风道填土时发现大量动物烧骨和烧焦炉壁及含铜琉璃废渣,近炉膛底部还残存有大量未烧尽的木炭,特别在入火口处发现有涂漆木片。霍各乞铜矿古冶炼遗址的发现在内蒙古西部属于首例,从各种物证分析,属青铜时代的遗址,对研究古代冶铜技术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对追溯鄂尔多斯青铜 器的源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意义重大,它证实了该铜矿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铸造青铜器原料的主要产地重大学术课题。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