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巴彦乌拉古城
摘要: 巴彦乌拉古城..蒙元.古文化遗址.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文名:巴彦乌拉城址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西北约17千米处所处时代:元代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 号:6-0046-1-046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巴彦乌拉城址,又称巴彦乌拉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 ...
巴彦乌拉古城..蒙元.古文化遗址.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巴彦乌拉城址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西北约17千米处
所处时代:元代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 号:6-0046-1-046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巴彦乌拉城址,又称巴彦乌拉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辉苏木西北约17千米处,斡赤斤宗王所建,为蒙古汗国古城之一。
巴彦乌拉城址为内外双城结构,平面布局大体呈“回”字形,其中外城略为方形,有城墙,均为夯筑而成。城墙四面均设有城门,城址四角有角楼遗址,无瓮城。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平面略呈方形,未发现马面、角楼等设施。内城四墙均设有城门,并与外城城门相对应。城址中轴线交汇处有一方形建筑基址。在其北部有东西排列的方形建筑基址3处。城址附近还分布着大浩特罕、小浩特罕和浩勒特好建筑遗址,这三处遗址围绕古城分布,应为鄂温克旗巴彦乌拉古城的附属城址。巴彦乌拉城址鄂温克族自治旗考古已发现的较为大型的蒙元时期城市遗址,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蒙古汗国直至元代早期北方草原的政治、经济、军事、建筑、历史文化以及呼伦贝尔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2006年5月,巴彦乌拉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依据发现的黄釉和绿釉琉璃砖,加上大型台基和地表柱础遗迹,结合史料中对于斡赤斤喜好建造大型宫殿以及其主要活动区域的记载,推断鄂温克旗巴彦乌拉古城建于蒙古汗国时期,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及其家族的投下城之一。
1975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鄂温克旗巴彦乌拉城址,由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孙秀仁发现并记录。
1989年、1998年,呼伦贝尔盟文物工作站米文平和呼伦贝尔学院松迪教授分别对巴彦乌拉城址进行多次实地考察。
2018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呼伦贝尔市鄂温克博物馆对巴彦乌拉城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踏查,并开展了三维遥感信息采集工作,通过无人机超低空航拍技术和地面细节补拍相结合的方式,将城址通过数据建模的方法展现出来,同时也采集了一些地表标本,对城址的年代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2016年6月,巴彦乌拉城址保护项目开工。
遗址特点:
巴彦乌拉城址,又称巴彦乌拉古城,东距辉河主河道约10千米,西距辉河旧河道约2千米,古城东墙紧靠一条已干涸的河汊。 [2]巴彦乌拉城址为内外双城结构,平面布局大体呈“回”字形,其中外城略为方形,有城墙,均为夯筑而成,北城墙长约440米,东城墙长约421米,南城墙长约427米,西城墙长约404米,周长约为1692米。土筑墙基宽约10米,残高约1.5米,无马面。城墙四面均设有城门,宽约18米,城址四角有角楼遗址,残高约2.5米,无瓮城。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平面略呈方形,东墙长约280米,南墙长约246米,西墙长约272米,北墙长约230米,周长约1028米。城墙基宽10米,残高约0.3米,未发现马面、角楼等设施。内城四墙均设有城门,并与外城城门相对应。城址中轴线交汇处有一方形建筑基址,边长约35米,残高约2米。在其北部有东西排列的方形建筑基址3处,边长约20米,残高1.5米。疑与中部大型台基相配套建成,其中一处也位于中轴线上,与大型台基相对应,余下两个呈左右对称分布。其中大型台基上遗留有破碎的砖瓦,台基柱础排列成行。
巴彦乌拉城址附近还分布着大浩特罕、小浩特罕和浩勒特好建筑遗址,这三处遗址围绕古城分布,应为鄂温克旗巴彦乌拉古城的附属城址。
文物遗存:
巴彦乌拉城址内建筑基址周围散布有大量的绳纹青砖、红砖、布纹灰瓦、板瓦、筒瓦、绿釉琉璃瓦、黄釉琉璃瓦及建筑构件残片,这些遗迹证明这里曾经是贵族宫殿。
文物价值:
巴彦乌拉城址为鄂温克族自治旗考古已发现的较大型的蒙元时期城市遗址,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研究蒙古汗国直至元代早期北方草原的政治、经济、军事、建筑、历史文化以及呼伦贝尔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巴彦乌拉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