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黑麻板遗址
摘要: 黑麻板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包头市九原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沿着110国道往西走一百多米,出现了一条通往大青山的公路,这条路通到杨圪楞煤矿,在路口不远处就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石碑,这正是黑麻板遗址的文物保护单位碑。石碑的背面这样介绍这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黑麻板新石器遗址属仰韶向龙山过渡时期遗存,石筑祭坛是内蒙古中 ...
黑麻板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包头市九原区.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110国道往西走一百多米,出现了一条通往大青山的公路,这条路通到杨圪楞煤矿,在路口不远处就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石碑,这正是黑麻板遗址的文物保护单位碑。石碑的背面这样介绍这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黑麻板新石器遗址属仰韶向龙山过渡时期遗存,石筑祭坛是内蒙古中西部最大的史前时期祭坛。遗址西半部有保存较好的12座石砌房屋基址,另有石砌围墙等。
穿过围栏,山势开始变得陡峭,浮石、长满荆棘的灌木丛都成为“拦路虎”,如果数千年前先民曾生活的时代这里也是如此的话,那这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天然屏障。穿过了这些障碍,再向上爬了近百米之后就到达了台地之上。到达台地之上,豁然开朗,站在百米高的台地之上,整个黑麻板村都一目了然,忽然感觉,这里似曾相识。的确,黑麻板遗址与之前到过的阿善遗址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同样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样选择背山的台地之上,同样的分为东、西两部分,同样的石砌房屋……唯一不同的是,黑麻板遗址的历史略晚。考古学家考证,黑麻板遗址总体上与阿善三期文化类似,而房址形制更是与阿善三期文化晚期相同,更科学的碳十四测定显示,黑麻板遗址距今有大约4240年的历史。在四千年后再来寻找先民的遗址已经比较困难。遗址从表面看来,和大青山的其他地方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同样的杂草丛生,同样的乱石遍地,但这看似随意丢弃的乱石却藏着秘密。陈林栋指着几块石头说,这肯定是人为堆在一起的。顺着他的手指,可以看到几块石头与地上散落的石头有些不同,是叠压在一起的,如果没有人工堆砌,石头自然不可能出现如此整齐的叠压。由于非专业的考古人员,我们看不出哪个是房屋基址,哪个是祭坛遗迹,但可以肯定地是,这些整齐叠压的石头肯定是出自先民之手,从各石头的叠合程度来看,为了堆砌这些石头,先民们也曾颇费些脑筋,历经数千年风雨,这些石头依然严丝合缝。
地理环境:
大青山是阴山山脉的主要支脉之一,由西而东横贯内蒙古中部,西至包头昆都伦河,东至呼和浩特大黑河上游谷地,它的西端大部分在包头市境内。大青山东西长240多公里,南北宽20~60公里,海拔1800~2000米,主峰大青山海拔2338米。岩石主要由太古代、元古代的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和古生代、中生代的砂页岩、砾岩所组成。
大青山南北坡明显不对称,北坡平缓, 剥蚀残余的低山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逐渐与内蒙古高原连在一起;南坡陡峭,为明显的构造断块地形,断层崖被侵蚀切割,形成一系列断裂三角面,形势险峻,这一地形优势也为远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已经在大青山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十二处。
大青山山上和山后气温较低,年均温0~4℃,山峰与山麓相差4℃左右,无霜期较短,山上和山后约为100天,比山前生长季约短1个月。山脉的屏障作用甚为明显。大青山森林覆盖率为11.5%。阴坡海拔1100米左右为干草原;1200 米以上出现灌丛及稀疏杜松林;1300~1500米有油松、 侧柏、杜松混交林;1500~2000米有油松、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和云杉、白桦、山杨混交林及油松和云杉纯林。阳坡1500米以下为干草原,18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草原。土壤为山地栗钙土─山地典型棕褐土─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草甸草原土。
大青山附近除保留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外,自然景观也十分丰富,梅力更、九峰山等风景区已经开发,已经成为包头周边地区著名旅游景点。同时,随着大青山一带围山禁牧的实施,大青山植被正在恢复之中,大青山将更加名副其实。
意义:
6000多年前,逐水而居的阿善先民沿黄河走到了这里,最早发现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在大青山台地上落脚、发展起来。经过千年生生不息的繁衍,到黑麻板遗址时代,大青山一代已经逐渐繁华起来,各部落之间隔山而望,为了有蔽身之所,台地之上,石砌的房屋沿山势而建;为了祈求上天保佑和原始的宗教信仰,祭坛垒石而起;为了守卫财富,石墙依山而建……先民们打猎捕鱼,生活自给自足的同时也有了小小的财富积累。房屋、财富、生产……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的先民已经具备了文明社会所有的元素,也达到了原始文化的全盛时期,在这偏辟之地创造出的文明水准并不逊于在中原大地生活的同胞,而随着生产水平的进步,先民们也逐渐走下了台地,走向了平原,一段新的历史便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