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草帽山遗址
摘要: 7-0060-1-060.草帽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古遗址..第七批中文名:草帽山遗址地理位置:内蒙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编 号:7-0060-1-060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草帽山遗址,位于内蒙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距 ...
7-0060-1-060.草帽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古遗址..第七批
中文名:草帽山遗址
地理位置:内蒙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编 号:7-0060-1-060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草帽山遗址,位于内蒙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距今约55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草帽山遗址分东、中、西三处,第一地点是一处祭坛,四周有近长方形的围墙;第二地点是长方形冢坛;第三地点是坛冢结合,造型设计为外圆内方。草帽山遗址对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会结构及中华文明起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草帽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83年春,敖汉旗文物普查中发现草帽山遗址。
2001年7月,对草帽山遗址约600余平方米的抢救性清理。
遗址特点:
综述
草帽山遗址分东、中、西三处,距今约5500年左右。从草帽山遗址的选址、布局、冢坛结构、墓葬等方面都体现了设计者对“3”之数理的特别注重。
第一地点
草帽山遗址最东的第一地点在突起的山岗上,经发掘证明是一处祭坛,四周有近长方形的石砌围墙。
第二地点
草帽山遗址第二地点位于第一地点之西隔沟的山梁北部,两者东西相距约500米,遗址高出地表约3米。远看是一个梯形的小山包,近看是三层石砌的塔形建筑,最底层长约30多米,宽约15米,往上逐渐变小。石砌建筑规整,建筑形式前坛后家,用凿成方形的巨石砌筑的祭坛,层层叠起,有方有圆,匀称有序地筑成三层台阶。祭坛北部偏东有用小石块摆出龟形石坛,头朝正北。
2001年7月,对第二地点北部约600余平方米的抢救性清理,发现了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遗迹保存清晰、完整,为坛、冢结合的结构。原生土之上为一层黑土,内含有陶片、石器,应为一处早于积石冢和祭坛的遗存,但遗迹不明显;出土有夹砂灰陶之字纹罐残片等,还出有半月形双孔石刀2件。在南部的两坛之间为墓葬区,共清理墓葬7座,均为石板墓。其中有两座墓为二次葬,一座位于南部坛之东侧为小孩墓,其余四座均为头西脚东的单人葬。有两座墓中出土有随葬品,其中1号墓出土方形玉璧和石环各1件;7号墓出土玉环1件、骨笛1件。
第三地点
草帽山遗址第三地点位于第二地点之西南,两者相距200米,并在同一梁岗之上,遗址高出周围地表约2米。第三地点积石家发现了3口石棺及围家一圈的陶片带。由于墓葬离地表比较近,遭到严重的破坏,周围堆砌的石头只剩下了西面和北面。考古人员初步确定,这3口石棺及其周围的陶片带证实,这里是5500年前的一处典型的红山文化坛冢结合的礼仪建筑群。
文物遗存:
综述
草帽山遗址出土陶片、石器、玉器、骨器等随葬品。
玉璧
草帽山遗址出土玉璧外缘边长9.4~9.9厘米,呈方形薄壁形,两面磨光,一侧边缘有一孔。通体鸡骨白,有明显绺裂。现藏敖汉旗博物馆。
石雕人像
草帽山遗址出土凝灰岩雕琢的石雕人像,已见四个个体的头部残件。人像大小不一,最大者比真人还要大,最小者额宽只有10厘米左右。可分为写实和夸张两种技法。头部保存完整的祇有1尊,比真人略小,头戴冠,双目微闭。最小一件高颧骨,尖下颏,颈部有联珠式项饰。较大的两件祇存面之局部,其一为睁目,眼球外突,突出眼睛的神力。这是首次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雕神像,是史前艺术宝库的珍品。
玉环
草帽山遗址出土玉环,外径7.8厘米,整体磨制,光素无纹,内缘厚,外缘薄,断面呈三边外弧的三角形。现藏敖汉旗博物馆。
研究价值:
草帽山遗址对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会结构及中华文明起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草帽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